當地時間 3 月 18 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其社交媒體平臺上,用全大寫英文字母發文控訴自己將于周二(3 月 21 日)被捕。
(相關資料圖)
但 " 預告 " 的逮捕并沒有發生,3 月 20 日晚,曼哈頓地區檢察官辦公室透露目前沒有任何關于起訴時間的安排。
這是否意味著針對特朗普的起訴已經宣告結束?特朗普案件又會對 2024 年總統大選產生什么影響呢?
" 預告 " 的逮捕未能來臨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所說的調查涉及 2016 年大選期間的一樁 " 封口費 " 事件。
2016 年,成人電影明星斯托米 · 丹尼爾斯向媒體透露自己 2006 年時與特朗普有過一段婚外情。為了不影響總統競選,特朗普的律師邁克爾 · 科恩向其支付了 13 萬美元的封口費,作為其不曝光婚外情的報酬。
特朗普的律師邁克爾 · 科恩 圖源網絡(下同)
2018 年 8 月,科恩承認逃稅和違反競選財務規則,因多項罪名被判入獄,其中部分罪行與其向丹尼爾斯和另一名 " 特朗普情人 " 付款有關。
其實,支付賠償金以換取保密協議的行為本身并不違法。然而,當特朗普將封口費償還給科恩時,付款記錄顯示是律師費。檢察官表示,這相當于特朗普偽造商業記錄,這在紐約屬于輕罪。
更為重要的是,檢察官還可能據此聲稱特朗普違反了選舉法,因為這筆錢是在總統大選前一個月支付的,他向丹尼爾斯付款的動機是想向選民隱藏其婚外情。根據紐約法律,為了掩蓋另一項罪行而偽造商業記錄可構成重罪,檢察官可能就特朗普掩蓋對科恩的報銷行為提起訴訟。
對于可能到來的指控,特朗普采取諸多措施予以應對。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
首先,他承認親自報銷了這筆錢,但否認了這段婚外情以及任何違反競選法的不當行為。
其次,特朗普先發制人,3 月 18 日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條全文為大寫英文字母的聲明,宣稱這項調查是政治迫害、自己即將被逮捕," 敦促支持者奪回我們的國家 "。
特朗普的這一行徑與 " 國會山騷亂 " 事件前發出的口號驚人的相似,隨即引發了外界對事件重演的猜測。為此,紐約市當局嚴陣以待,防范特朗普支持者暴力抗議。不過,紐約市 20 日局勢平靜,除一場小規模和平示威外,尚無跡象顯示會有大規模活動或有知名人士出面力挺特朗普。
針對特朗普的起訴就此作罷?
是否提出指控的決定取決于紐約曼哈頓地區檢察官、民主黨人阿爾文 · 布拉格,他在重點調查特朗普內部在入賬 " 封口費 " 時,是否有犯罪行為。
紐約曼哈頓地區檢察官、民主黨人阿爾文 · 布拉格
消息人士披露,根據調查中的關鍵證人、特朗普前律師科恩展示的證據,布拉格已向大陪審團證明存在這筆 13 萬美元 " 封口費 "。
羅伯特 · 科斯特洛的出庭作證則改變了這一情況。
據悉,科斯特洛曾短暫擔任過科恩的法律顧問。他聲稱,科恩自行處理了 " 封口費 " 事宜,特朗普完全未介入。目前,尚不清楚科斯特洛的證詞對此次調查能產生何種影響。
若大陪審團對特朗普提出指控,特朗普的罪名極有可能是偽造商業記錄和違反選舉法。若重罪指控成立,特朗普將面臨最高 4 年的監禁,被判輕罪則處以罰款。一些法律專家預測特朗普面臨罰款的可能性更大,入獄的可能性極小。
無論如何,這都將成為有史以來第一起針對美國前總統的刑事案件。
特朗普案件如何影響下屆大選?
特朗普目前已經宣布參加 2024 年大選。他將被起訴的可能性,在網上引發了關于此事將對其競選總統造成何種影響的討論。美媒此前就分析稱,此案可能顛覆 2024 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格局。
根據美國法律規定,沒有任何條文可以阻止被判有罪的候選人競選和擔任總統,即便候選人身處獄中。所以如果特朗普堅持,即使面臨起訴甚至刑事定罪都不能阻止他繼續競選總統。而且他已經明確表示:無論發生什么,他都會繼續推進競選活動。
美媒評論稱,特朗普意欲激起其支持者的憤怒,來換取他們支持的熱情,讓這些選民更加團結地圍繞在其身邊,這對于總統競選中的其他候選人來說會非常不利。
美國億萬富翁馬斯克
美國億萬富翁馬斯克也認為此次案件將成為特朗普贏得大選的 " 墊腳石 ",他在推特上發文預測稱,如果特朗普受到刑事指控,他反而將會以 " 壓倒性的勝利 " 再次回到白宮。
此外,不少共和黨眾議院領導層也聲援特朗普,議長凱文 · 麥卡錫更是將矛頭指向布拉格,炮轟布拉格 " 放任紐約所有犯罪不理 ",卻企圖借此案 " 生事 ",質疑他出于 " 純粹政治 " 目的。
但也有媒體持相反觀點。《泰晤士報》首席政治分析師內特 · 科恩認為," 不利因素顯然比有利因素多得多 ",特朗普 2020 年的失利和其盟友在 2022 年中期選舉中的糟糕表現,再加上一項起訴,可能會導致一些共和黨選民流失,特朗普 2024 競選的風險不小。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分析稱,距離共和黨第一次黨內提名還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此時判斷共和黨初選選民和全國選民對此的反應仍為時尚早。但有美媒報道敏銳指出,特朗普將此案政治化的目的似已奏效,群眾對指控的關注度已悄然轉移。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1
頭條 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