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羅仕
2022 年,香港回歸 25 周年特別獻禮節目《聲生不息 · 港樂季》(以下簡稱《聲生不息》)一播出就 " 吸粉 " 無數。當一頭銀發的林子祥唱響自己的代表作《男兒當自強》,觀眾仿佛又被拉回了粵語歌最興盛的年代。"70 后 ""80 后 " 開始津津有味地回憶他們的青春,"90 后 ""00 后 " 則驚艷于經過時間淬煉依然悅耳動聽的詞曲。
近年來,隨著現象級綜藝《披荊斬棘的哥哥》《聲生不息》的不斷 " 出圈 ",粵語歌再次回歸公眾視野。曾走過 " 黃金時代 " 的粵語金曲能否再次迎來春天?粵港澳大灣區能否從粵語金曲的創作 " 故土 " 變成 " 熱土 "?" 同飲一江水 " 的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在相互交融中讓文化同頻共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同飲一江水,共創近代嶺南文化
不少香港流行文化研究者認為,20 世紀 70 年代是港樂的啟蒙年代。1972 年,許冠杰創作的《鐵塔凌云》被認為是粵語流行歌的開山之作。隨著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港樂也迎來了黃金時代。許冠杰、羅文、關正杰、林子祥等 20 世紀 70 年代崛起的歌手越戰越勇,樂壇新星如梅艷芳、張國榮、呂方,以及 20 世紀 90 年代的 " 四大天王 " 等不斷涌現。
20 世紀 80 年代,內地與香港流行樂壇的交往愈發緊密。1985 年,電視劇《上海灘》在內地播出,其主題曲 "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 在大江南北廣為傳唱。歌手李健曾在《聲生不息》里提到,粵語歌在他的青春時代扮演了心理輔導師的角色," 它能夠紓解你很多額外的情感 "。著名導演賈樟柯是香港歌手葉倩文的歌迷,他執導的電影《山河故人》《江湖女兒》均采用了葉倩文的歌作為插曲。
2019 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不少的香港音樂人選擇北上發展,為自己開拓更廣闊的市場,也讓新一代的內地觀眾對港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聲生不息》金曲盛典上,獲得 " 內地香港交流獎 " 的李健說:" 有交流才會更了解對方,讓彼此的視野更寬闊、更包容,世界也會更美好,交流不斷方可生生不息。"
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同根同源,同飲一江水,同說粵語,同聽粵劇、粵曲,共創近代嶺南文化。當下,粵港澳大灣區娛樂文化產業逐步融合,大灣區內各個城市發揮港澳影視、音樂等娛樂產業的人才優勢,粵港優勢互補,形成大灣區品牌。
代表委員說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鄺美云:
歌曲永遠不會老,文化不會褪色
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鄺美云的人生履歷中,歌手,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章。她演唱的《堆積情感》《容易受傷的女人》等歌曲,為人所熟知。
鄺美云 圖 / 受訪者供圖 " />
鄺美云表示,她也留意到《聲生不息》的熱播,在網絡上或是在樂壇上都引起不少話題。她說:" 歌曲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見微知著,香港樂壇許多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都是以個人的經歷、情感等小事作為切入點,字里行間反映時代背景,唱出市民的心聲。歌曲豐富、溫暖的細節打動人心,成為一代人的時代符號、青春筆記。"
鄺美云指出,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接觸音樂的媒介更豐富,世界各地的流行音樂都能夠通過手機軟件或者上網聽到,音樂作品也更豐富多元,這是大時代的趨勢。她相信,優秀的粵語歌所傳遞的意蘊內涵和精神能量會繼續通過音樂傳遞到每個人的心中。
" 文化要有生命力,需要得到年輕人喜歡。年輕人愿意傳播、設法傳承、敢于創新,才會讓一種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鄺美云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傳播的介質在變化,傳承一代接一代,但歌曲永遠不會老,文化不會褪色,期待有更多年輕力量,傳揚粵語金曲,傳承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舒勇:
粵語歌創作要與時代同頻共振
作為一名當代藝術家,曾在廣州求學發展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舒勇是粵語歌的愛好者。他表示,在新征程上,粵語歌的創作、傳播要與時代同頻共振,參與到社會發展進程中。要通過發揮粵語的獨特魅力,助力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上海灘》等粵語歌曲就在我們湖南當地非常流行。" 出生在湖南懷化的舒勇,從小便通過大眾傳媒接觸到粵語歌曲。在他看來,粵語歌曲當年之所以風靡全國、影響全球,一方面是 " 粵語歌呈現一種開放、積極向上的氣息,滿足了內地人對外部開放、繁榮世界的想象和追求,當時唱粵語歌可以說是一種先鋒外來文化的體驗 "。另一方面,當時香港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作詞作曲人才,加上香港明星的演唱及媒體的推廣,讓粵語歌曲響徹大街小巷。此外,粵語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特征,韻律、節奏感強,朗朗上口。
近年來,隨著《聲生不息》的播出以及 " 大灣區哥哥 " 的火爆 " 出圈 " 等,粵語歌曲再次傳遍大江南北,喚起了很多人的青春回憶。舒勇認為,其實,粵語歌曲近些年并沒有淡出過主流文化圈,只是新創作的優秀作品不如以前多,影響力不如從前。
如何重振粵語歌曲雄風?舒勇表示,一方面粵語歌曲創作要與時代同頻共振,要推陳出新,去書寫、唱響時代的故事," 粵語歌以前之所以流行,也是因為它能夠反映時代,體現時代的先鋒性 "。同時,要充分利用好傳播陣地,通過新媒體平臺及時將好的作品傳送到老百姓耳中。
來源 | 羊城晚報 · 羊城派
責編 | 楊楚瀅
頭條 23-03-13
頭條 23-03-13
頭條 23-03-13
頭條 23-03-13
頭條 23-03-13
頭條 23-03-13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2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1
頭條 2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