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坐高鐵去湖北搶車,這幾天被網友們吆喝得厲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 月初,湖北出臺 " 史上最強 " 購車補貼,政府聯合車企共同出招,在當地買車,上湖北牌照,優惠金額從 5000 元至 90000 元不等。其中,東風雪鐵龍補貼金額高達 9 萬,個別東風系車型補貼金額幾乎達到原指導價的一半。
雖說這場補貼限時僅一個月,但對整個中部省份都產生了虹吸效應。據當地媒體介紹,在大額補貼下,出現消費者 " 搶購式 " 現象,4S 門店人滿為患,部分車型早已售罄,不乏有周邊省份的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列出的工作重點,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在此背景之下,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通過出臺各類促汽車消費政策或補貼,以此來撬動內需大市場,釋放市場消費潛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理想和現實總存在差距。當下很多車補政策,消費者并不買賬。有網友吐槽說," 不能為了口醋包頓餃子 "" 喜提瑪莎拉蒂 100 元代金券 "…… 各種嬉笑怒罵背后,是因為政策本身不夠精準,并未真正打動消費者的心。
從某種程度來看,湖北用足夠的 " 誠意 " 促汽車消費,效果的確立竿見影。消費者得到實惠、車企提高市場占有率、當地汽車產業得以振興,一舉三得。
這樣的好事是不是多多益善?促消費,要算眼前賬,更要算長遠賬。從短期看,以快制快拉動消費市場,治療需求收縮這個重癥就得用一劑猛藥;從長期看,鼓勵消費不能透支消費,必須避免過度 " 寅吃卯糧 ",細水長流方能生生不息。
辨證再看湖北購車補貼,筆者認為可能存在三方面的隱患。
政府補貼,公不公平?作為宏觀調控手段,政府補貼是一把 " 雙刃劍 ",既有調節市場失靈、升級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等積極作用,又有選擇性、差異性補貼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消極影響。
地方財政屬于當地納稅人的錢,花大力氣補貼一個汽車行業,對于其他行業就存在不公平。比如家電行業也涉及促消費擴內需,石化行業塊頭大鏈條長,農業關系老百姓飯碗 …… 補貼的力度和廣度,非常考驗政府的治理能力。
行業生態,失不失衡?中國汽車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不論是燃油車與新能源車之爭,還是車企品牌之間的博弈,最終都是市場決定需求,消費者用腳投票。大力度車補,用政府有形之手干預市場行為,好比在鋼絲上跳舞,稍有不慎可能引發 " 行業地震 "。
3 月份有補貼,2 月份購車的人群怎么辦?東風系有補貼,其他品牌是不是被排擠?政府車補的力度越大,帶給市場的扭曲作用也會越大,如果國內各大汽車品牌都用政府補貼筑起市場壁壘,后果不堪設想。
惡性競爭,會不會來?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區域競賽不斷加劇,政策 " 抄作業 " 現象不在少數," 最強車補 " 會不會被其他地區模仿或借鑒,甚至出現區域之間的惡性競爭,可能性并不小。
汽車產業是湖北第一產業,東風汽車是當地產業的標桿。因此,政府集中財力攻其一處,既最大程度意圖撬動市場需求,又幫扶了走下坡路的東風品牌。然而,即便是非常之舉,也無法回避地方保護主義的事實,這與中央要求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相違背的。
由此感嘆,湖北購車補貼,會不會開了一個壞頭?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