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內蒙古自治區應急處置指揮部24日在煤礦事故發生地阿拉善左旗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內蒙古自治區應急處置指揮部救援組專家組專家張勇,圍繞內蒙古阿拉善盟煤礦坍塌事故救援工作中救援技術方案等問題進行介紹。內蒙古自治區應急處置指揮部確定以“形成南北向工作線,東西兩側分別向中部推進”的方式加速推進救援工作,全力救援失聯人員。
張勇說,事故發生后,由于現場滑坡量巨大,且在22日傍晚6點多又發生了二次滑坡,救援難度非常大。經過專家組現場踏勘、評估,在多次優化后,形成本次救援技術方案,包含快速施救、安全施救、高效施救等3個方面。一方面,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同時開展多工作面作業,盡可能讓更多的專業設備和人員投入作業,全力搜救失聯人員。另一方面,從目前現場踏勘、評估的情況來看,救援現場的南北幫都還存在滑坡的潛在風險,針對這種情況,必須采用雷達實時監測,隨時掌握邊坡的位移變化,采取分層降段作業方式,在盡快救援的同時保證安全。此外,針對現場工作面大塊多的情況,救援方案高效匹配挖掘機與破碎錘,減少聯合作業環節中存在的停滯作業時間,確保作業連續、高效。
圍繞目前救援工作存在的困難,他介紹,事故現場塌方量巨大,滑體清運需要時間較長;滑體穩定性較差,滑體后緣邊界還存在坍塌風險,現場救援過程中發現有滾石滑落,易發生次生災害;現場作業空間狹小,設備布置受限,無法大量投入設備進行大面積作業,同時由于大塊滑體較多,影響裝車效率;滑體落差大,難以從底部大范圍清理救援,只能從底部到頂部形成平臺后,才能投入設備。
針對這些問題,他表示內蒙古已經拿出相應解決辦法。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應急處置指揮部確定了“形成南北向工作線,東西兩側分別向中部推進”的救援方式。一方面,聯通滑體頂部救援道路,在回填滑體中部南側修建臨時道路與南幫既有道路相連通。另一方面,打通東部運輸通道,實現挖掘機在滑體上部直接向下推甩巖土。同時,逐步形成工作平臺,實現多臺階同步作業,并且加大救援設備裝備投入。此外,加強現場管理,做好預警,利用雷達等監測手段,強化北幫邊坡變形監測,防止大塊巖石滾落對設備及人員造成傷害。(記者王靖、朱文哲)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4
頭條 23-02-23
頭條 23-02-23
頭條 23-02-23
頭條 23-02-23
頭條 23-02-23
頭條 23-02-23
頭條 23-02-23
頭條 2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