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記者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廣州市南沙區合成村在考古勘探中發現先秦時期文化遺存,發現并清理遺跡408處,出土重要文物標本172件,其中尤以商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合成村遺址航拍全景
記者了解到,合成村位于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中部,北鄰進港大道,南為黃山魯山,西鄰金洲涌。遺址位于低矮崗地的南面坡地,海拔高度約20米。
根據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配合舊村更新改造工程建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合成村進行考古勘探,發現先秦時期文化遺存,在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后,于2022年8月-11月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本次考古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發現并清理遺跡408處,其中商時期堆積1處、灰坑103處、柱洞300個、墓葬3座、溝1條,出土重要文物標本172件。遺址包含商時期、西周時期、唐宋、明清四個階段的文化堆積,其中尤以商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
合成村遺址商時期堆積航拍全景
商時期堆積(D)分布范圍約1000平方米,堆積呈東、西薄中部厚的特點,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一些廢棄物甚至還保留著當時堆放的形態。
根據出土遺物特征及堆積狀態判斷,可能是聚落的生產生活場所。從出土陶器的口沿看,可辨識的器型有大口尊、圜底罐等,石器有雙肩石斧、石錛、石環、礪石、石砧、石錘等。
出土陶器口沿
出土雙肩石斧
出土陶環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合成遺址是南沙區繼鹿頸遺址之后發掘的面積最大、包含物和文化內涵豐富的先秦遺址,豐富了珠江口西岸的先秦考古材料。
這一發現為研究環珠江口地區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揭示先民的生產、生活的基本面貌,以及生態環境、動植物分布和物種構成等歷史信息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實物資料。
來源 |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文字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文藝 通訊員 穗文考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