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口總量有所減少,2022年末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外媒注意到,這是中國人口60多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人口增速放緩,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中國人口變化也與歐美日俄韓等多個國家人口增長的軌跡相符合。但人口總量減少,并不意味著人口紅利就消失。目前,中國正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大國轉型,質量型人口機會厚積薄發,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更強勁、更持久的動力源。
勞動年齡人口8.7556億人
(相關資料圖)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為14117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從年齡構成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7556億人,占全國人口比重為62.0%;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978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4.9%。
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表示,2022年我國人口減少85萬人,主要還是由于新出生人口在減少,與生育意愿下降、婚育時間推遲等有關系,也與育齡婦女人口的減少有關系。出生人口減少,再加上人口老齡化,導致人口負增長。
人口負增長趨勢會延續嗎?康義認為,這個趨勢應該是成立的,但并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人口最主要的問題在于人口總量、人口結構與產業體系是否是相匹配的。“當前我國勞動力總體上還是供大于求的,并不是說人口總量減少,人口紅利就沒了。我們的勞動力素質還在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經接近11年了,和我們整個產業相匹配,這就是一個好的勞動力供給狀況。”康義稱。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與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相比,中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與2020年相比有所減少,但仍然保持8.7556億,勞動年齡人口總規模仍然較大,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人口紅利也依然存在,能夠支撐當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此外,從人口質量上看,我國人口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就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2年的9.7年提高到2020年的10.4年。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據預測,2035年中國總人口還將超過14億,2050年仍在13億以上,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潛在市場規模巨大,伴隨經濟持續發展、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能力強勁,由此帶來的超大市場規模不可估量。這不僅將為國內大循環提供強大動力、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也將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中國機遇。
多國在經歷人口負增長
國際媒體17日紛紛關注中國人口變化,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在經歷多年的出生人口下降后,中國總人口數開始減少,對長期穩居世界頭號人口大國的中國來說,這是一個新的現實。英國廣播公司(BBC)17日稱,聯合國前統計司司長、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張保羅表示,中國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和“充裕的準備時間”來應對人口挑戰。
“中國是否已失去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頭銜并讓位于印度?”《華爾街日報》17日報道稱,聯合國2022年7月發布的預測顯示,印度將在2023年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國家。
針對外界預計印度已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預測,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7日回應稱,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較為充沛,兩國應用好人口紅利,實現各自發展振興,并為人類未來做出更大貢獻。
《華爾街日報》引述印度智庫塔克西拉研究所印太研究項目負責人馬諾·凱瓦拉馬尼的話稱,印度擁有更年輕的勞動力和人口結構,便于吸引投資并建立更強大消費市場。但他也表示,擁有大量年輕人口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提供教育和就業機會的壓力一直較大。
實際上,人口負增長并非中國獨有。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1日,日本總人口約為1.25億,較去年同期下降54萬人,日本人口已連續13年下滑。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的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出生人數為360.5201萬人,比上年減少4%,為連續6年減少,創1979年以來最低水平。
《日本經濟新聞》的報道稱,經過工業革命,世界人口在100年里從1900年的16.5億人激增至約4倍,成為20世紀經濟繁榮的基礎。聯合國稱,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達到80億人,但將在2086年以104億人迎來頂峰。上次推算認為頂峰為2100年的109億人,時間大幅提前。
探尋新的經濟繁榮方程式
《日本經濟新聞》評論稱,全球人口的爆炸式增長走向終結,將首次步入下坡路。由于經濟發展和女性進入社會,世界正進入低生育社會。經過工業革命,以人口增長為東風持續發展經濟的黃金期已成為過去。人類將探尋新的經濟繁榮方程式。
英國《金融時報》17日評論稱,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勞動力和需求的重要來源,推動著世界經濟增長。中國人口轉變預計對世界經濟產生長期影響。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隨著工人數量的減少,自動化興起將抵消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人口結構對于消費和投資也有重大影響。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和日本統計局的數據顯示,75歲以上家庭的消費結構,和35-44歲家庭的消費結構大相徑庭。前者的家庭支出主要集中于:養老院、醫療保健和房屋裝修。而后者的消費支出則主要集中于:房租、教育、娛樂和外出就餐。
養老保險行業也將迎來利好。中國人壽相關負責人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老齡化社會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新現實,如何更好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成為國家長期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變量之一。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等等,都與健康養老、實現健康老齡化息息相關。
中國勞動學會特約研究員蘇海南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就政策而言,中國可從頂層設計上多管齊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一方面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提供更多技能素質人才來適應中國工業制造和智慧制造的經濟發展階段,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繼續保持和擴大勞動參與率,尤其是我國60歲及以上低齡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識、經驗、技能優勢,發揮余熱和作用的潛力較大,對目前人力資源的供應具有重要的價值。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
頭條 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