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北省文物局)獲悉,12月3日,“鄖縣人”3號頭骨在湖北鄖陽學堂梁子遺址被順利提取出土,進入修復和研究環節。
學堂梁子遺址位于十堰市鄖陽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型曠野遺址。1989年、1990年,學堂梁子遺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類頭骨化石,年代距今80萬年至110萬左右,屬于直立人,被學術界命名為“鄖縣人”。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1年以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學堂梁子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發掘。
(相關資料圖)
3號頭骨化石,距此前2具頭骨化石出土地點約35米,發現于距地表深約0.62米的文化層。“鄖縣人”處于直立人演化歷程的關鍵節點上,3號頭骨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是探討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起源與發展的重要證據。
頭骨原樣保持了提取前出露的頭骨兩側眶上圓枕、左側眼眶、左側顴骨及顴弓、左側顳骨、額骨大部、左側頂骨及右側頂骨局部、枕部左側。另外,出于文物保護和為后續的地質學、殘留物、分子生物學分析等研究保留樣品的目的,在頭骨上部右側保留厚約2厘米的地層堆積物,下方保留約10厘米厚的地層堆積物基座。
3號頭骨從今年5月18日面世到12月3日被提取出土,歷時半年多,在4平方米的頭骨發掘探方區,以1平方米的探方分四個亞方、每2厘米為一個操作層進行精細發掘。出于精細發掘和多學科研究考慮,發掘現場專門建立了核心艙、實驗室和1000余平方米的溫濕可控考古方艙。圍繞人類化石和其他遺存,系統采集了大量用于年代、環境、埋藏、殘留物和分子生物學分析等研究的沉積樣品,對每個發掘操作層都做了高清晰度的三維建模,留取了海量的發掘圖片、影像與數據資料。
據介紹,在經過必要的修復,去除多余的圍巖、膠結物后,這具珍貴的古人類頭骨將被運送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利用國際領先的高精度CT技術進行斷層掃描、數據提取與形態重建并做進一步的觀測和研究。
按照既定計劃,考古研究人員將對“鄖縣人”3號頭骨從形態、結構、年齡、性別與埋藏情況等方面做精細研究,同時對伴生的石制品和動物化石做系統觀測,繼而分析“鄖縣人”的體質特征、演化地位及其文化與技術特點和適應生存方式,并在多個實驗室內對各類樣品開展遺址地層學、年代學、環境學、埋藏學的綜合研究。
圖片來源:新華社
采寫:李 瑞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