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在海南分界洲島錄制
嘉賓相處輕松愉悅
【資料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龔衛鋒
作家余華、蘇童,詩人西川,旅行博主房琪在海南的分界洲島開了一間分界書屋。他們邀請《收獲》主編程永新,當代作家葉兆言、祝勇、黃蓓佳,詩人歐陽江河,知名攝影師肖全等文化名人,以飛行嘉賓身份到書屋做客。一幫文人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外景紀實類讀書節目《我在島嶼讀書》正在江蘇衛視每周四晚播出,文人們將他們的生活態度娓娓道來,有時談論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有時插科打諢暢聊八卦,有時暢游海島抒寫人生況味……目前,這檔節目在豆瓣收獲了 9 分的高分。
近日,制片人顏小可在接受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被問及《我在島嶼讀書》是否算得上一場 20 世紀 80 年代文壇老友記時,他不置可否:" 我們沒有刻意選擇這個年代,而是他們碰巧在那個年代涌現出來了,并在當下觸動了很多人的集體回憶。"
嘉賓
余華拒絕了節目組很多次
《我在島嶼讀書》座上賓大多是中國當代文學領域的 " 大家 "。常駐嘉賓中,余華憑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作品蜚聲中外;蘇童的《妻妾成群》《紅粉》等作品被成功影視化,他還憑借《黃雀記》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西川曾與海子、駱一禾被譽為 " 北大三詩人 ",曾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
要湊齊 " 大家 " 陣容,主創團隊頗費了一番功夫。顏小可說:" 我被余華老師拒絕了好多次,每次他都很有禮貌地跟我說,不參加電視節目、不參加綜藝。我只能一輪輪地解釋,我們的節目不是綜藝、不娛樂。" 顏小可猜想,應該是最終的節目模式打動了余華:" 之前沒有文壇老友相聚聊讀書感受的節目。同時,節目采用讓他們在海島開書店的形式,能讓更多讀者輕松進入節目。" 余華答應邀約后便飛到海南,顏小可去接他。他告訴顏小可:" 我好久沒坐飛機了,好久沒出過門了。"
《我在島嶼讀書》的飛行嘉賓也都是業內文化大咖,大多是知名作家、批評家。談及邀請知名人像攝影師肖全當飛行嘉賓的原因,顏小可解釋:" 肖全 30 年前拍過一組特別出名的人像攝影作品,叫《我們這一代》,里面有余華、蘇童、西川。他正好可以借節目機會,再次跟老朋友相聚。"
在常駐嘉賓中,還有旅行博主、主持人房琪。她不避諱自己對青春、言情小說的喜愛,面對作家們提出對嚴肅文學的疑問,比如 " 年輕人應該讀哪些經典書籍 ",顏小可不會刻意要求她去牽引所有話題,而是保持自然狀態:" 她就像作家的小妹妹或晚輩,同時又代表了互聯網生態的年輕人,不時發出自己關心的問題,當然也允許她游離于作家們的談話場之外。"
有觀眾在看過節目后,會疑惑:為什么沒有年輕嘉賓參與?顏小可表示,節目組都是圍繞常駐嘉賓余華、蘇童、西川尋找的飛行嘉賓," 找他們熟悉的朋友,要讓他們在一起有話聊 "。他也表示,在后續 IP 開發時,節目組會考慮擴大嘉賓的年齡維度以及時代跨度。
制作
作家大咖應成為節目主料
在《我在島嶼讀書》制作階段,節目組就與常駐嘉賓商量,去掉戶外綜藝節目中的任務、游戲環節。顏小可說:" 作為一檔作家好友相聚聊讀書的節目,其最大的魅力是他們之間的語言交流,因為他們是最會講故事的人。當我們不刻意設計任務環節時,這些嘉賓就沒有不適感。于是,我們能看到他們在一起自然地說話,在島上閑逛。他們總能帶給節目組驚喜,用輕描淡寫的方式,把一個問題表達得非常有魅力。"
節目一開始,嘉賓們商議為書屋起名。西川發揮詩人本色,起了頗具浪漫色彩的 " 轉念書屋 ",意為進入書屋,轉念之間便豁然開朗。余華卻不失時機地吐槽:" 這太文藝了,也有可能一轉念不想看了。" 最終大家以島嶼名命名書屋為 " 分界書屋 ",并且約定好等歐陽江河來做客的時候題字,因為歐陽江河的字寫得好。顏小可說:" 既然節目組沒想做綜藝,就不會面臨綜藝感不強的顧慮,但他們的互動比綜藝感還珍貴。這些作家大咖不應該成為綜藝娛樂節目的輔料,他們本身能構成好看的節目的主料。"
麥家、劉慈欣、阿來、愛倫 · 坡、柯南 · 道爾、列夫 · 托爾斯泰……《我在島嶼讀書》每期會有幾十位文學作家、作品被嘉賓談及。顏小可表示,這檔節目對制作團隊的文化積累是一次提升和歷練," 我不要求團隊里每個人都變成文化人,但起碼要變成電視導演中閱讀量比較大、積累比較厚的人。如果我們導演談到這些作家老師、他們的作品、他們感興趣的經典作品,都說不上來一些東西,這節目是沒法做的 "。
顏小可舉了一個例子:團隊在第一集核對字幕的時候,后期工作人員把蘇童說的 " 我們讀《我與地壇》,就可以讀到一個母親在地壇公園里喊兒子,呼喚兒子的身影 " 中的 " 身影 ",打出的字幕為 " 聲音 "。這種表達聽起來是對的,導演復核了幾輪也覺得是 " 聲音 "。沒想到,顏小可對團隊成員說," 你把《我與地壇》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而不是查一下,你就知道這里講的不是‘聲音’,而是‘身影’ "。
理念
讀書和海島游有內在聯系
很多人聽到《我在島嶼讀書》的節目名會聯想到知名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但顏小可否認新節目的概念同紀錄片有關:" 我們當時覺得生活、景色、島嶼、讀書等美好的事情放在一起,是一種‘ 1+1>2 ’的疊加。我們團隊學習過《他們在島嶼寫作》,但我們的節目最初不是從這部紀錄片來的。"
節目組選擇海島作為拍攝場景,是因為他們認為讀書和海島旅游有點像:" 大家都覺得應該去閱讀,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于很多人來說,真正系統性地翻開一本書強迫自己閱讀,是有難度的;這同到島嶼旅游一樣,大家都知道島上的風光很好,在那里閑暇的日子一定很美好,但是真正讓你收拾行李,買張機票飛過去,也是有難度的。我們認為讀書和海島旅游有內在聯系,所以第一季就選擇了‘島嶼讀書’。"
談及《我在島嶼讀書》要傳達的理念,顏小可表示希望觀眾多讀書:" 讀書是一件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的美好的事。評價一檔讀書節目是否成功,就是觀眾看完節目后,會不會有翻開幾本書去讀一讀的沖動。希望觀眾在看了書以后,能找到解決當下煩惱的路徑。"
《我在島嶼讀書》的熱播也為觀眾帶來對 20 世紀 80 年代文學思潮的追憶。選擇 20 世紀 80 年代出道的作家作為嘉賓,是為了打懷舊牌嗎?顏小可解釋,節目組并未刻意表達 " 文學與時代 " 的大命題,也沒有刻意選擇步入 20 世紀 80 年代,而是 "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背景,碰巧有一幫文人、作家、詩人等在那個時代涌現出來了 "。
顏小可也表示,節目觸動觀眾的懷舊思潮也是一種偶然:" 最近兩年來,電視、媒介出現了觸動大家共同回憶的趨向和熱潮,我們節目里面出現了很多那個年代會提起的書,其實是碰巧迎合了引發大家共同回憶的趨向。這和粵語歌、老電影帶給觀眾的回憶相似。"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6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