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09/2000 詞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60 天
有人說,中國是人情社會,感情都是麻煩出來的。
今天你麻煩我,明天我麻煩你,來來往往,感情就建立起來了。
但如果毫無分寸地給人添麻煩,只要一次,就能把關系弄僵、人情搞砸。
前幾天在知乎看到一個故事,知友 @李二說,他在市郊買了一套投資用房,沒裝修,也沒住人。
有一天,李二突然接到物業的電話,說樓上鄰居有事想跟他聯系,希望他準許自己把手機號給鄰居。
李二心想,樓上的鄰居找,無非就是衛生間在做防水,讓他幫忙看看是否有漏水這樣的事。
鄰里之間,本該互相照應,這樣的麻煩事,也是舉手之勞,于是爽快地答應了。
但沒想到,接到鄰居打來的電話才知道,對方是要在他家衛生間頂上打個洞,因為家人用不習慣馬桶,所以想在衛生間里做個蹲便池。
" 你做蹲便池為什么一定要打洞呢?你不可以把衛生間墊高嗎?"
" 墊高了影響美觀啊,太難看了!"
鄰居這一句話,把李二氣得夠嗆,墊高自家衛生間怕影響美觀,那半個便池露在樓下鄰居衛生間的天花板上,別人家就不需要美觀了嗎?
李二沒同意,鄰居還急眼了,不高興地說:" 都是鄰居,怎么這么不好說話啊?就當幫我一個忙嘍。"
李二瞬間氣炸:
" 這不是幫不幫忙的問題,你這個要求,誰都不會同意。
你想想,你家的屋頂多了一個便池,你難受不?
你家的空間少了一大截,你愿意嗎?
再說了,破壞了墻體結構,就算你防水做得再好,你能保證以后不漏水嗎?
你說得輕巧,你來負責,你負什么責?十年二十年后呢?你還會承認嗎?我不想考驗人性,所以,請不要再跟我提這種無理的要求!"
李二的話讓鄰居啞口無言,正以為對方會知難而退時,對方卻說了一句話,差點讓李二暈過去。
他說:" 我以為這是小事,你一定會同意的,所以,已經叫工人開始砸墻了。"
把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家樓頂砸個洞,只是小事?這得是多沒分寸感的人才能說出的話。
記得《奇葩說》里有一期的辯題是: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美德嗎?
反方認為不是,他們中有人提到,日本是一個很不愛給人添麻煩的民族,走到哪里,大家都是自己做好自己的事,絕不麻煩別人。
所以日本人人情淡漠,有人甚至成年離家后,就跟原生家庭斷了聯系。
這或許也是為什么日本人自殺率高的原因之一,你在生活中受了傷,身邊卻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只能自己排解,排解不了的人自然就想不開了。
但中國不一樣,七大姑八大姨之間,今天麻煩這個幫忙看一下孩子,明天又麻煩那個幫忙捎點東西,關系就在這一來二去中拉近了。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個人無法孤立生活,只要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免不了麻煩別人。
就像羅振宇說的,互相麻煩是這個社會繁榮至今的基本機制。
但別忘了,麻煩別人的前提,是保持分寸感。
如果你麻煩別人的事,超越了你與對方的關系,人情就永遠也建立不起來。
就像李二的鄰居,本來破壞別人家房子,這事就不占理,如果住在樓下的是自己的父母,沒準還不會計較。
但李二于他只是個沒有絲毫交情的陌生人,想讓對方滿足自己的無理要求,這就不叫 " 添麻煩 ",而是 " 損害利益 "。
張泉靈說,上海人有一個詞叫 " 識相 ",不給別人添麻煩,不拜托超出你們關系的事,這樣的人就叫做 " 識相 "。
對于關系很好的朋友來說,你出事了,他明明可以幫到你,你卻不找他,對方反而會覺得你不夠意思,不把自己當朋友。
而明明兩個人只是點頭之交,你卻希望對方幫你找工作;明明只是普通朋友,你卻張口閉口讓對方借你幾萬塊……這就叫不 " 識相 "。
沒有分寸感的人,要么是涉世未深,未經歷人世風雨,要么就是單純的壞。
李二的鄰居,就是自私和壞,把自己的無理要求凌駕于別人的痛苦之上,還瞞著對方先斬后奏。
對于這樣的人,或許只有耍流氓,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故事的后續是,李二趕到鄰居家時,悲劇就已經發生了,李二讓對方修復,對方不愿意。
李二只好放狠招:
" 我會找公安、找城管說理,如果找這些沒用,我就把你的管子拆了,把你的便池砸了,你別想住得舒服。我這套房子反正不住人,我陪你玩到底!"
話說到這份上,鄰居終于罷休,并表示會花錢修復。
看過一個故事,說的是上海一個小區的志愿者,32 歲的涂小鹿。
之前上海封控的時候,她所在的小區里,有一個 89 歲的獨居老人。
老奶奶身上毛病不少,牙齒掉光了,只能吃很軟的食物,耳朵也聾了,要靠助聽器才能聽見,一只眼睛也壞了,基本上看不見東西。
涂小鹿知道后,就特別關照她,比如做一些很軟的蛋糕,給老奶奶送去。
一來二去,兩人就熟識了。
照理說,老奶奶這么困難,被封控在家,手機也不會用,這個時候涂小鹿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她肯定是什么事都要找她辦,抓著她不放。
但這個老奶奶卻極有分寸感,涂小鹿這樣說:" 每次見面,雖然她都有很多話想說,但只要我有事,她就會馬上離開。"
每次涂小鹿送了老奶奶東西,老奶奶都會找機會進行回禮。
比如,涂小鹿送了一幅她自己畫的《星月夜》,老奶奶就送她一本梵高的畫冊作為回禮。
再比如,母親節時,涂小鹿團購了風鈴花給老奶奶送去,因為老奶奶特別喜歡花。
送花過去的時候,看到老奶奶家的雞蛋沒了,第二天涂小鹿又團購了雞蛋送過去。
結果當天中午,老奶奶就給她送來一封信,表達了感謝,并送來了蛋錢。
人和人的關系,的確是從相互麻煩開始的,但這樣的麻煩必須適度,且一來一往,關系才能持久。
就像老奶奶和涂小鹿,一方麻煩了另一方,另一方適當給予回饋。送錢送物,還是表達感謝都沒問題,總之不能白白麻煩了別人。
人情不是給別人添麻煩,而是你給別人添麻煩之后,懂得回報對方。
如此,關系才能有來有往。
美國行為藝術家阿曼達 · 帕爾默曾經在街頭做過活體雕塑,乞討賣藝,她在 TED 演講中提到這段日子。
她說,自己通過和經過的每個人的眼神接觸,深深地體會到:
" 請求的核心是合作 ",他們給予她金錢的時候,更希望通過幫助他人感受到彼此真實的存在與關懷。
也就是說,施舍者付出金錢的同時,其實也換取了心理上的舒適感,這是相互的。
所以說,麻煩別人的本質,其實是 " 請求合作 "。
別人愿意為你付出時間和精力,不是因為他是雷鋒,而是因為做這件事滿足了他的某種需求。
給你意見滿足了他好為人師的需求,幫你介紹資源滿足了他助人為樂的需求,甚至僅僅是讓對方欠你人情,也是一種需求,為的是將來你有求于他時不會太被動。
所以,我們在麻煩別人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人家憑什么幫你?幫你對你有什么好處?
回答了這個問題,就不必在求人幫忙時感到歉疚,因為你知道,自己與他們是合作而非競爭的關系。
別人幫了你一次,你也會在心里時刻想著如何回報對方。
心里想著別人,才是最高級的社交。
成長必備
你去年立下的學習目標完成了嗎?
是不是還停留在書的第一頁呢?
我知道你忙,沒時間學習,
但畢竟成長不能落下。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發布 1 個概念,
每天花 10 分鐘,就能讀完。
如果你工作太忙,沒空仔細讀完一本書,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5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4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
頭條 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