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2 月 9 日 佛學研究網
【資料圖】
天臺宗是以教觀并重為其特點。教是佛陀被下之言教,觀乃攬教照心之觀法。如車兩輪,如鳥兩翼,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教觀綱宗》云:" 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 臺宗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側重于教理之闡釋,《摩訶止觀》側重于觀法之實踐。天臺實所以能長盛不衰,其生命力全在于教與觀之統一。
臺宗學人既理解了性具法門,全性起修,全修即性之圓頓義理,就必須從解起行,修習此《十乘觀法》,以達到最終斷三惑證菩提之目的。
何謂《十乘觀法》?乘者,車乘。運載為義。謂以此法為車乘,能運引人至涅磐岸也。何等為十?蓋藏、通、別、圓四教,各有十乘觀法。藏通二教十乘觀法,能運引人至真諦涅槃;別圓二教十乘觀法,能運引人至中諦大涅槃。 ( 別教僅屬分證 )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臺宗行人是根據圓教之《十乘觀法》而修實踐的,故其他三教《十乘觀法》略而不論可也。
圓教之《十乘觀法》是: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觀;四,破法偏; ( 即以圓三觀破三惑偏 ) 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七,對治助開;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無法愛 ( 又稱離法愛 ) 。
此觀法雖有十種,由于修習者根有利鈍,故證道有遲速。上上根者,僅用第一種觀法,即觀不思議境,即能證道,不必遍歷后九種觀法。根器稍次者,歷二至七種觀法不等。根器最純者,則須遍歷十種觀法,始能證道。
凡欲修此《十乘觀法》,據《摩訶止觀》所說,必用二十五種方便作先導,然后方可修此十乘觀法。二十五種方便,即具五緣 ( 即持戒清凈,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 ) 呵五欲; ( 即修行者必須訶責色聲香味觸等五欲 ) 棄五蓋。 ( 即棄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種蓋覆真如之煩惱心 ) 。調五事; ( 即調和飲食,睡眠,身體,出入息,心 ) 。
《十乘觀法》分述如下:
一、觀不思議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一皆可作不思議境觀之。但以初心入觀,尤簡尤妙。所謂佛法太高,眾生法太廣,均不易入觀,今唯依現前一念第六意識為所觀境。為何獨取六識?因前五根識,現起時少,七識末那,八識賴耶又微細難觀,所以唯取六識,以其切近又易得要領故也。由于心具十界,此現前第六識心,不起則巳,一起必落于十界中之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如,三千性相。此有兩重能所,觀者,能觀之智也;不思議境者,所觀之境也。此觀智與妙境,相望而立一重之能所,而此二者望于第六識,則皆為能觀。而六識妄心現起觀境,則為所觀,又是一重能所。故臺宗山家主張以六識妄心為所觀不思議境。要之,以一心三觀之智為能觀,以一境三諦之境為所觀,一念三千之妙體,當體全顯,是為觀不思議境。若行人只修此一法,不必更歷觀下之九法,即可直抵寶所,是為上上根機之修法也。
二、真正發菩提心。行人若于第一觀不思議境未能真證。則須緣無作四諦,發起四弘誓愿,助成觀法。無作四諦者,謂苦則陰入皆如,無苦可離;集則塵勞本凈,無集可斷;道則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滅則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依無作苦諦,發度無邊如幻之眾生;依無作集諦,發斷無盡空華之煩惱;依無作道諦,發學無量如幻之法門;依無作滅諦,發成歸無所得之佛道。《金剛經》云:" 我欲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 即此意也。是為真正發菩提心。此心一發,能滅宿障重罪,使業消智朗,修觀較易契入。若行人修此二法,不必更歷觀下之八法,即可直抵寶所,是為上中根機之修法也。
三、善巧安心止觀。若行人于第二真正發菩提心觀之后,心猶不能歸一者,則須用止觀二法,善巧調治之。應觀一念心性,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即止體,照即觀用。寂即定,照即慧。若心偏于散動。則以即照之寂策之,使心不浮散;若心偏于沉沒,則心即寂之照策之,使心不沉沒。如是定慧均等,自然心體明凈,則能遍破三惑,直契真源矣。若行人修此三法,不必更歷觀下之七法,即可直抵寶所,是為上中根機之修法也。
四、破法偏。 ( 即以圓三觀破三惑偏 ) 若行人于第三善巧安心止觀之后,心仍所未安,其病根在于所觀一念三千境上,猶存意解,未知當下即空、假,中,故不能得力。則須以一心三觀之妙智,照破三惑 ( 見思,塵沙,無明 ) 之偏執。若行人修此四法,不必更歷觀下之六法,即可直抵寶所,是為中上根機之修法也。
五、識通塞。若行人于第四破法遍中猶未能契入者,應思惟,觀察,識別,修何行相,能通入法性?能通達,即是通;修何行相不能通達法性?不能通達,即為塞。若通若塞,均須善于識別,若塞須破,若通須護。茍能識通與塞,則不但通行相,修之能契入法性,即塞亦不能為礙,以即塞成通故,所謂悟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性本無二故也。若行人修此五法,不必更歷觀下之五法,即可直抵寶所,是為中中根機之修法也。
六、道品調適。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若行人雖然識得通塞,仍未能即塞成通,應于現前一念三千性相不思議觀境上調試檢察,在無作三十七道品中,其中從哪一道品入手,適吾之根機,就擇此適機之道品為切入點而策發之,從而達到契入真源之目的。 ( 無作道品即是此三十七品之事相,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別無造作,當體即是中道實相,故稱無作道品 ) 若行人修此六法,不必更歷觀下之四法,即可直抵寶所,是為中下根機之修法也。
七、對治助開。何謂對治助開?即用藏教之五停心觀或事六度等事行,以對治事惑 ( 即修惑 ) ,達到助開正道理觀之意。若行人雖經無作道品調適,而觀慧力微弱,蓋障屢屢現起,不能契入,此乃無始以來事障 ( 即見思惑 ) 偏重,故須用五停心觀或六度事行而對治之,以助開正道理觀。如此理觀為主,事行為輔,正助合行,精進弗懈,久久必能圓開三解脫門而入秘藏。 ( 三德秘藏 ) 若行人修此七法,不必更歷觀下之三法,即可直抵寶所,是為下上根機之修法也。
八、知位次。知位次者,修行人應通達教理,明白己所修、所證之位次分齊。我所證入者為僅獲少份輕安耶? ( 塵勞初伏之相 ) 抑是觀行位耶?相似位耶?分證位耶?能識知不謬,是為知位次。倘不知位次,則錯認消息,起增上慢,以凡濫圣,其過不輕。茍能知位次,自然不起上慢,增道損生,不生障礙矣。
九、能安忍。能安忍者,行人于內外障緣,能心不動搖,安心忍受。上來于知位次中,不生上慢,固然是好,但須防內外障緣生起,惱亂真修。內為心魔,外為境障。茍能于障緣現前時,安然忍耐,不動搖,不退轉,自能漸入佳境,圓伏五住而證五品,由五品而階十信,既階十信,則得六根清凈之位。
十、無法愛。又稱離法愛。謂不愛著于已得之法也。若于已得之法,生起愛著。則因愛成障,執藥成病,更不前進矣,故須離法愛也。法如敲門瓦子,門已敲開,尚執瓦子何用,欲打屋里親生爹娘耶!金剛經云:" 如來說法,如筏喻者 " 若已傍岸,猶戀筏不愿登岸,真癡人矣。由于行人證十信,得六根清凈住后,覺自心境,輕快無比,則于此境上,易生法愛,須當離之。從此而進。自可由十信而入分證位矣。八至十之三法,總為下根人所修,具足十法而成一大乘。乘此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場。
此十乘觀法,乃全性起修,全修即性之圓頓妙觀,乘此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場者,大乘,譬十乘妙境。四方喻住、行、向、地四十位,道場,譬妙覺果海。總之,從因至果,皆不離此十乘觀法也。
* 本網站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發布的文章、圖片等版權歸原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片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刪除。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