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19 年起,雅秋就發現周圍的人已經開始關注養老問題了。
她在本科期間修了保險金融雙學位,某種與專業相關的素養提醒著她,要提早為將來做準備。
雅秋希望自己的養老是 " 充滿詩意的 ",公園遛鳥、打牌、和姐妹郊游野餐。但只靠養老金似乎保證不了這些,她說:" 你知道嗎,上海好的老年服務一個月要十萬。"
(資料圖片)
諸多的現實因素讓她意識到,如果說,她的父母還可以依靠體制內的退休金和醫保來度過一個具有保障的晚年,到了她這一代,這種可能變得越來越不確定。
養老焦慮
年輕人對養老的焦慮正在加深。
打開小紅書搜索 "90 后買保險 ""20 歲開始養老 " 等話題,似乎在社交媒體上 20 多歲的年輕人都在積極地為養老做準備。
年輕人擔心,如果 30 歲之前還沒有養老的規劃,只靠退休后收到的養老金,未來老年生活可能會有些凄慘。
根據上投摩根基金和螞蟻理財智庫共同制作的《2022 當代青年養老規劃調查圖鑒》,90.3% 的青年認為養老越早越好,而 60% 的青年認為一兩百萬準備養老剛剛好。
這樣的焦慮并不是沒有現實依據。
無疑,未來的養老壓力將越來越大。隨著中國加速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口正在迅速增長,截至 2021 年底,我國 60 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了 2.67 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的 18.9%。
2012 年— 2021 年全國 60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及占全國總人口比重
由于目前我國養老金制度是現收現付,也就是收取目前正在工作的人繳納的養老保險,發放給目前已經退休的老人用作養老金。那么根據我國目前老齡人口的增長速度,預計未來將從 4 人供養 1 位老人到 1.3 個人供養 1 位老人。
除了老齡化,另一重壓力還在于未富先老。
據有關數據表明,歐美等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 GDP 大概是 1 萬美元,整個社會有較強的財力解決老人的養老問題,而我國在 1999 年進入老齡社會,人均 GDP 只有 1000 美元。過早進入老齡化時代,意味著我國還沒有為規模龐大的老人群體做好足夠的經濟準備。
這是社會層面的問題。從個人角度來說,步入老年,也意味著疾病的風險增加,一旦生病,個體的抗風險能力就急劇變弱。
雅秋有過一次過敏的經歷,在看病的過程中,她發現報銷門類較為局限,藥品也分為自付、部分自付和全部自付三種。
" 如果我以后有一些嚴重的基礎疾病,僅僅依靠社保是否能覆蓋,答案是不行,它只能覆蓋 15%。" 雅秋對鹽財經表示。
但事實上,雅秋的說法并不完全準確。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情況有所不同,因此報銷比例也有所差異。
普遍來說,70 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其他城鎮居民、學生及兒童,發生符合報銷范圍的 10 萬元(學生及兒童:18 萬元)以下醫療費,三級醫院起付標準 500 元,報銷比例 50%(學生及兒童:55%);二級醫院起付標準 300 元,報銷比例 60%;一級醫院報銷比例 65%。
從個人角度來說,步入老年,也意味著疾病的風險增加,一旦生病,個體的抗風險能力就急劇變弱
只是對于大部分年輕人來說,考慮養老,不單是想滿足未來的生存需要,他們還希望過上一種有質量的老年生活。這意味著手上要有足夠的現金流,同時也要有兜底保障。
雅秋與朋友達成了一個共識:養老不能只依靠國家和企業發放的養老金。
不確定的個人養老金
怎樣為養老做準備?目前來說,商業保險與籌備養老金仍然是最主要的兩種方式。
雅秋認為,保險和養老金的作用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像醫療保險、重疾險,可以兜底風險,用到就是賺到;另一種相當于強制儲蓄或者理財產品,為的是等老年之后手里能有更多的錢。
一開始,雅秋把希望寄托在商業保險上。上學期間,雅秋就持續關注著養老和保險各類信息,還沒工作就試水買了一些很 " 時新 " 的小額互助險。
在購買后的一段時間內,雅秋也沒有再關注,只是銀行卡里每月會扣掉一筆保險費。直到突然有一天,手機突然彈出一條某保險爆雷的新聞,她才發現正是自己購買的那個。
" 就當是交學費了,但是我再也不敢瞎嘗試小平臺的商業保險了。" 雅秋對鹽財經說。
踩到了商業保險的雷,她又將眼光投向了國家新推行的個人養老金。
11 月 25 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印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關于公布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的通知》,公布了 36 個先行城市(地區)名單,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始在先行城市(地區)實施。
國家新推行個人養老金
個人養老金是在國家養老、企業養老之外的一項補充養老保險制度。
我國的養老制度主要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國家提供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二個層次是企業補充的企業年金,第三個層次是個人儲蓄性的養老保險。
個人養老金正是第三種個人性質的儲蓄和投資,參加人需要開立個人賬戶,每年賬戶繳費上限為 1.2 萬元,存入賬戶的錢在達到退休年齡后才能支取。
個人養老金的一個亮點在于,可以按照相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即在到期支取的時候只需扣除 3% 的稅率,對于高收入群體來賬戶中的這部分錢就可以 " 合理避稅 "。
不過,目前來看,個人養老金對年輕人來說還沒有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有人在豆瓣小組里發貼 " 有沒有人講講個人養老金到底值不值得買 ",下面回復的內容大都持保守態度。
" 保守 " 本身就是原因之一,在當今的大環境下,年輕人變得不想再冒一丁點風險。
有網友形容 " 個人養老金相當于存了一筆 30 年定期存款 ",年限長是減弱吸引力的一個因素,另一個因素在于,這筆錢不一定保值。
個人養老金雖然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強制儲蓄,但本質上它還是理財,放進賬戶的錢可以用來購買合規金融產品,如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和儲蓄存款,風險和收益并存。
個人養老金雖然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強制儲蓄,但本質上它還是理財,放進賬戶的錢可以用來購買合規金融產品
將錢放入一個定期賬戶中理財,不免讓人有所顧慮。
瑞瑞之前在微信的理財產品里選擇了幾款,分別放置了幾千塊。沒有什么理財經驗的她,在看到帳面收益持續為負的時候,意識到理財產品并不能保值,于是在年底迅速取出了所有錢放回銀行卡,還交了一百塊多塊的手續費," 理財還是要謹慎,我現在就準備養老錢放銀行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為,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把錢攥在手里才是最重要的。
一種奢侈
受到老齡化程度加深、經濟形勢不明朗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年輕人對養老的關注比前一代人要更高,同時,由于受到互聯網信息的影響,他們對養老的焦慮被算法放大了。
但這份焦慮終究被現實打了回來。
童漠男在脫口秀大會上談養老焦慮
在南方一家 NGO 機構工作的瑞瑞,月薪 5000 元,扣除商業保險后生活費要精打細算。瑞瑞告訴鹽財經,有的時候真的不想再交保險了," 以后的事兒,誰又能說的準呢?"
手里沒有多余的錢,擺在面前需要解決的困難越來越多,養老這個選項變得奢侈起來。
每月要繳納的保險費用,直接限制了雅秋本就不寬裕的現金流。急需用錢的時候,她只能再想別的辦法。
" 我現在關注的問題都很短期,我今晚能不能吃上飯,我的藥能不能買到。" 她說。
當養老話題在年輕人中剛剛開始流行時,瑞瑞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三年前,雅秋對自己的人生和財務管理都做好了規劃:讀完喜歡的研究生,進入影視行業,保險配齊,存款用來理財。隨之而來的疫情、影視寒冬,都讓這些計劃方陣大亂。
現在她只想順利畢業,找一份體制內的工作。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出現名字皆為化名 )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