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錢江晚報 · 小時新聞評論員 項向榮
今年起,我國不少地方的農村興起了 " 職稱熱 ",一批批農民紛紛被評為中級、副高、甚至正高職稱。
靠在農村種地就可以評職稱,確實打破了社會上很多人對農民的刻板印象。但對這樣的消息,更多的是不解和嘲諷:拿到了職稱只是 " 看上去很美 ",并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幫助。評了高級職稱還不是照樣去種田?這不就是個 " 花架子 " 嗎?
這樣的想法說明了很多人對現代農業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以往面朝黃土背朝天、手持鐮刀割麥苗的傳統印象中。現代的農業已經和傳統農業大不一樣,所以對技術的要求已今非昔比。隨著農民從事的具體事務發生轉變,大棚種植、鄉村旅游、電商農業也更需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員加入。
舉個例子,在論文答辯時,評審專家問參加職稱評審的農村 " 土專家 ":秸稈生物反應堆的操作過程和作用是什么,最關鍵的環節是什么?這樣的問題,估計沒有現代科學技術能力與涵養的傳統農民,大多數是答不上來,甚至是連聽都沒聽過。因為在傳統的印象中,秸稈是一燒了之導致大氣污染,或者直接喂牛羊卻因適口性的偏差導致飼養效果不好。
實際上,有關部門開展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審,就是想把有文化、懂農業、會經營的 " 土專家 " 遴選出來,讓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帶頭作用。早在 2017 年 7 月,浙江省就提出將新型職業農民納入農業系列職稱評審范圍。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 "。
對農民進行職稱評審的方式,不僅可以提升農民特別是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能水平,進而推動農業標準化管理,包括對農產品安全都有好處。同時,評職稱不僅是對農民專業能力的認可,也是給予農民的榮譽和鼓勵,讓農民更有尊嚴、更加體面,讓他們在干事創業中擁有更多機會、更大底氣。進而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在全社會掀起重視農民、尊重農民的氛圍,有助于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扎根鄉村,從而形成人才匯聚的良性循環。
農民 " 評職稱 " 是農民職業化道路的重要保障,這樣的人才評價指揮棒可以帶動科技興農的氛圍。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至關重要。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