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12 月 1 日晚間,會通股份 ( 688219.SH ) 發布公告稱,公司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已獲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意注冊。本次擬發行可轉債總額為人民幣 8.3 億元,發行數量 83 萬手。此次發行可轉債,距離會通股份首發上市募資僅過去一年時間。在 IPO 募資縮水 80% 的情況下,會通股份再融資獲批后并未立刻發債,而是著手回購公司股份。
鈦媒體 App 注意到,會通股份上市第二年便業績 " 變臉 ":歸母凈利潤大幅下降 70.34%。截至今年 9 月 30 日,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 70.44%,貨幣資金已無法覆蓋短期債務。值得一提的是,會通股份實控人何倩嫦為美的集團 ( 000333.SZ ) 實控人何享健之女,多年來,美的一直為該公司第一大客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股價暴跌發債延期,首發募資未達預期
從 2021 年 6 月首次披露再融資方案,到 2022 年 3 月 16 日獲批,再到 2022 年 12 月正式發行,中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2021 年 6 月,會通股份首次披露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債預案,擬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 8.5 億元,募資凈額用于年產 30 萬噸高性能復合材料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其中 60,000 萬元用于年產 30 萬噸高性能復合材料項目的建設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募資項目正是會通股份科創板首發上市時的募投項目。兩次募資時間間隔少于 18 個月。此外首發募集資金完成后,會通股份并未投入先前承諾的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相關公告顯示,截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會通股份未使用的募集資金余額為 2.09 億元,占前次募集資金總額的比例為 63.66%。其中,年產 30 萬噸高性能復合材料項目實際投資 2,121 萬元,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實際投資 0 元,補充流動資金 9834 萬元。
為此,上交所下發關注函,要求會通股份解釋在首發募集資金存在結余的情況下,就年產 30 萬噸高性能復合材料項目再次融資的合理性及必要性;結合募投項目市場定位、市場空間、市場競爭、在手訂單或意向性合同、現有產能及產能利用率等,分析新增產能規模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新增產能的消化措施;是否存在關聯交易增加的風險等。
對此,會通股份的解釋是:公司首發階段的實際募集資金金額遠小于計劃募集資金規模,基于產能擴建的迫切需求以及生產經營面臨的流動資金壓力,公司對前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擬投入金額進行調整,優先用于 " 年產 30 萬噸高性能復合材料項目 " 和 " 補充流動資金 " 項目,未投入 " 會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
據悉,會通股份首發 IPO 共募集資金 3.8 億元,扣除發行相關費用后的募集資金凈額為 3.28 億元。根據原本的IPO 計劃,三個募投項目擬投入募集資金金額為 17 億元,意味著會通股份IPO 實際募資凈額僅為計劃募資的19.29%。
以往,在經歷了 IPO 募資大幅縮水后,公司再融資方案獲批后,可能會立刻發債。
然而,會通股份在拿到再融資申請的批文后并沒有馬不停蹄地發債,而是選擇了延期發債。要知道,此時距離 2022 年 3 月 16 日晚會通股份披露可轉債發行獲批公告已過去 9 個月時間。
一位證券市場投資顧問對鈦媒體 App 表示,可轉債發行之后,最快 10-20 個工作日就可以上市。" 之所以延遲上市,可能與正股走勢較差,或者最近債券市場行情較差有關。一些上市公司為了避免可轉債上市出現破發的情況,因此推遲可轉債上市。"
根據 Wind 數據顯示,會通股份股價自去年 7 月以來進入持續下跌通道中,今年 4 月下旬創出 7.33 元 / 股的年內新低。截至 12 月 2 日收盤,年內跌幅已達 23.33%。
會通股份股價,來源:Wind
或許是為了挽救公司股價,會通股份自今年 6 月份以來多次回購公司股份。據鈦媒體 App 統計,會通股份共展開 8 次回購,累計回購 3696.8 萬股,回購金額達 3.48 億元。
上市 2 年業績變臉,何享健之女為公司實控人
資料顯示,會通股份于 2020 年 11 月 18 日在科創板上市,主要從事高分子改性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可分為聚烯烴系列、聚苯乙烯系列、工程塑料及其他系列,家電行業為其下游主要應用領域。截至 12 月 2 日收盤,市值 43.45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會通股份實控人何倩嫦為美的集團實控人何享健之女,持有公司 30.61% 的股份。而多年來,美的集團一直為會通股份的第一大客戶。
財報數據顯示,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 1-6 月,公司向美的集團及其下屬公司銷售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30.68%、29.52%、31.96% 及 28.58%,美的集團及其下屬公司為公司第一大客戶。
不僅如此,報告期內,會通股份與美的集團還存在不少關聯銷售、關聯采購及關聯租賃等情形,美的集團對公司經營存在較大影響。會通股份對美的集團的依賴性不言而喻。
本以為背靠美的業績會順風順水,沒想到上市第二年會通股份就遭遇業績 " 變臉 "。
財報顯示,2021 年公司營業收入為 49.01 億元,較 2020 年同期上升 18.85%,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 5405.06 萬元,較 2020 年同期下降 70.34%;扣非后凈利潤僅為 1700 萬元,同比下降 89.46%,出現明顯的增收不增利。
單季度歸母凈利潤,來源:Wind
2022 年前三季度,會通股份仍未能止住利潤下滑趨勢:在營收實現 37.7 億元、同比增長 10.64% 的基礎上,扣非凈利潤僅為 0.19 億元、同比下降 5.66%。
對于業績大幅下滑,會通股份曾解釋稱 " 主要系公司上游主要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從而導致成本增加,以及公司停止銷售防疫物資產品的影響所致。"
毛利率水平太低或是導致會通股份利潤上不去的重要原因。Wind 數據顯示,2021 年,在公司整體營業收入占比近 95% 的改性塑料毛利率僅為 9.75%,較上年同期下降了 5.62 個百分點。
此外,會通股份的資產負債率一直處于高位。截至 9 月 30 日,會通股份資產負債率為 70.44%,遠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為 2.66%。公司短期借款規模達 13.7 億元,一年內到期的流動負債為 1.5 億元,而賬上貨幣資金僅有 7.56 億元。貨幣資金已無法覆蓋短期債務。
對此,會通股份坦言,較高的資產負債率水平使公司面臨一定的償債風險,若公司經營資金出現較大缺口,將會對公司生產經營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
曾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詢問公司 " 如何提升產品毛利率 "、" 是否有降低負債計劃 ",得到的回復是 " 隨著公司收入規模的增長,為更好地實現規模效應,公司通過新建產能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張,資本性支出增加的同時負債也相應增加。未來公司將通過加快研發成果轉化,完善細分領域市場布局等措施優化資產結構。"
但鈦媒體 App 注意到,作為一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會通股份近年來的研發費用率一直維持在 4% 左右的水平,這與上交所公布的前三季度科創板上市公司 16% 的平均水平相差甚遠。
值得注意的是,會通股份的 " 靠山 " 美的也處在 " 寒冬 " 之中:2022 年 Q3 營收增速創最近 9 個季度以來新低、年內股價跌超 30%、裁員聲不斷。
寒冬之下行業巨頭尚需保存實力,業績承壓下會通股份仍舉債擴張不免挑戰重重。(本文首發鈦媒體 App,作者 | 馬瓊,編輯 | 孫騁)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 App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