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志愿者的面屏滿是 " 汗蒸汽 "
【資料圖】
為居民配送一日三餐、爬七樓幫居民運送 60 斤重的煤氣罐、為哮喘發病的患者緊急取藥、送藥 …… 抗疫志愿者們的付出微小而細碎,卻足以溫暖人心。他們向新快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他帶領的小分隊一天配送物資約千件
羅幟權
●職業:公交集團長運公司員工
●抗疫工作:志愿者分隊隊長
" 叮鈴鈴 ……" 當電話鈴聲響起的時候,公交集團長運公司員工羅幟權瞬間想起當志愿者的日子。11 月 15 日,羅幟權和同事們剛剛結束對白云區大源街防疫工作的支援,他擔任長運分隊隊長。這個由十人組成的團隊一天完成物資配送約 1000 件,用真誠對待片區居民,贏得了眾人的認可。
訂餐流程圖塞進居民的大門
上午 8 時,羅幟權的手機響個不停。他馬上將收到的任務一一分配給隊員,自己也利索地穿上 " 小藍 ",開啟一天忙碌的 " 物資配送旅程 "。
" 羅隊,我們在派送的過程中發現一個紅碼人員出現低血糖的情況!我們幫幫他吧。" 隊員張翠華發信息跟羅幟權匯報。原來,這個居民因為常年獨居,平時自己買菜做飯,現在由于疫情封控在家不會使用訂餐軟件,所以吃飯遇到了困難。
" 各位隊友,跟大家商量一下。" 羅幟權一方面將這個居民的信息列入特殊群體的范疇,安排專人進行一對一服務;另一方面,將隊員的五份早餐無償贈送給他,以解其燃眉之急。當天,張翠華帶著手繪的訂餐流程圖塞進該居民的大門,讓他按照上面的步驟進行操作。雖然是隔門溝通,在張翠華耐心的答疑下,該居民終于成功地訂下了第一頓快餐。" 謝謝好心的志愿者,有你們在,我就安心了!" 該居民對長運支援分隊的援助表示感謝。
爬七樓運送 60 斤重的煤氣罐
" 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是志愿者,爬七樓運送 60 斤重的煤氣罐,解決了我家煮飯的大難題。請街道工作人員轉達我對志愿者的謝意。" 大源街街坊林先生在街道服務群公開點贊志愿者。
據了解,當天為林先生服務的是長運分隊的蔡柏垌。他是個做事細心又雷厲風行的小伙子。當得知林先生家中的情況——林先生的健康碼是紅碼,按照防疫要求不能離開住處。但是他家的煤氣已用完,最近幾天靠按鍵并不靈敏的電磁爐做面食、蔬菜等簡單的餐食,但無法滿足熬藥、熬湯等需求。蔡柏垌聯系了林先生,扛著重達 60 斤的煤氣瓶,邁著沉重的步伐出發。
" 煤氣瓶這么重,你辛苦了!" 林先生看到蔡柏垌面屏滿是 " 汗蒸汽 ",又心疼又感動," 小伙子,我拿瓶水給你喝。" 蔡柏垌笑著擺擺手,轉身就下樓了,繼續執行下一個任務。
為哮喘發病居民緊急取藥送藥
" 辛苦大家了,今天上午的任務圓滿完成,收隊!" 羅幟權在物資配送單打下最后一個 "√" 后,讓隊員們按照流程科學脫掉防護服。
" 叮鈴鈴 ……" 羅幟權的電話又響了,電話那頭的聲音中透露出焦慮," 羅隊,羅隊,你們還在現場配送點嗎?有個居民哮喘發病了,急用藥,能幫忙在中轉站取了藥送過去嗎?" 羅幟權馬上回應:" 我們在,我們能送!" 脫了一半防護服的鄭鶴熙一聽見有新任務,主動請纓," 隊長,我去送!" 只見他快速脫掉舊的防護服,重新利索地穿上一套新的;而隊友林嘉豪則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去中轉站取藥。
接過林嘉豪手中的藥,鄭鶴熙一路跑向居民樓。"202 的居民,您的藥到了!可以把繩索放下來,我給你鉤上去!" 他顧不上自己氣喘吁吁,一到達目的地馬上就扯開嗓子大聲喊。" 來了!大白,大白,你就是我的希望之光!" 該居民一邊回應著,一邊把簡易的運貨繩放下來。鄭鶴熙固定好物資袋后,一路仰視著,直到物資被順利取走。" 大白,謝謝你!""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祝您健康!"
他手繪網格點地圖提高志愿服務效率
龍仲堅
●職業:廣州港新沙公司員工
●抗疫工作:志愿隊副領隊
" 我不打沒有準備的仗。" 廣州港集團支援海珠區第二批志愿隊的副領隊,新沙公司的龍仲堅如是說。在海珠區疫情防控處在最吃勁也是最關鍵的時期,他們下到社區支援。龍仲堅每天會向社區工作人員了解第二天的工作任務,根據志愿服務經驗,提前做好人力和物資安排。
接到街道布置的任務后,他便向社區人員了解服務網格大致情況,根據現有資源快速制定工作方案,落實工作安排。工作兩天后,他發現志愿隊伍工作時間非常長、總體效率較低,經過仔細分析,他認為多網格工作不利于快速開展工作。
為解決這一問題,龍仲堅手繪出網格點大致的地圖,圈出幾個關鍵位置,主動與社區人員深入交換意見,提出多個有建設性的意見,經協調溝通,與社區共同推行隊伍服務單個網格模式。在他的牽頭下,隊伍工作安排更為合理,工作效率更高效,這種大膽的意見得到了網格長的高度認可。
" 要讓適合的人到適合的崗位上去。" 志愿服務工作很多,協助完成場地布置、掃樓、引導居民下樓檢測核酸、維持秩序、場地消殺、物資搬運、物資平臺的建立等,合理安排人員崗位成了高效、安全完成防疫任務的關鍵。每天工作結束后,龍仲堅在充分做好個人防護后,會向各隊員了解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努力安撫隊員情緒,及時對隊員的崗位進行調整,最大程度提高服務效率。在他的帶領下,整個隊伍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協助醫護人員完成約一萬管,合計約四萬三千人次核酸檢測。
我的抗疫日記
廣州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二庭法官助理陳斯杰:
在 " 淘寶村 " 奮戰十余天
我們順利完成防控工作
周日上午,我正在陪女兒,電話鈴聲突然響起,單位號召我們支援抗疫。我沒有任何猶豫,馬上收拾行囊,當天下午就抵達了白云區大源村。
大源村是廣州最大的城中村,也是全國首個超百億交易量的 " 淘寶村 ",人口聚集嚴重,疫情防控壓力巨大。我所在的突擊隊是一支年輕的隊伍,隊內有我和另一名黨員,由我任隊長。在做好人員管理的同時,我還要協助網格長及醫護人員開展駐點規劃、物資調配、核酸檢測等具體工作。
■陳斯杰(中)
作為隊長,不僅要對工作負責,還要為隊員的健康負責。工作第一天,我們認真地跟著醫護人員學習防護知識。上崗前,我們會相互幫助規范地穿好隔離服。下崗時,我都會幫他們完成消殺,脫下防護服后按規范處置好醫療垃圾。
在進駐的第四天,隊伍里一名小姑娘因為高強度工作身體有些不適,出現了腹瀉的情況,我拿出備用藥物讓她服下,并叮囑她好好休息,替她做好工作交接安排。
經過十余天的奮戰,在全體抗疫人員的努力下,封控期間突擊隊所在網格未出現新增病例,順利完成防控工作。特別是面對封控區內重點關愛的群體,我們上門服務孕產婦、慢性病患者、癌癥患者、高齡獨居老人 36 人。
一天下午,工作群里出現了一條信息——一位患有高血壓的老人家向網格員求助,需要安排工作人員上門送藥。
我馬上回復去處理,并在網格員的配合下上門向老人家了解所需藥物以及目前的身體情況,并及時為他取來了所需的藥品,還安排醫護人員為他測量血壓做了簡單的檢查。晚上,負責信息聯絡的工作人員告訴我,老人的兒子打電話給網格員,向及時救助他父親的工作人員表示了感謝。
我們隊每天平均工作時間大概 12 小時,雖然辛苦,但看到群眾的一個微笑,一個點贊,我們的心里就暖暖的,再多的疲憊也一掃而空。
我在大源村的抗疫工作已告一段落,但我所居住的番禺區又發生疫情,我毫不猶豫,第一時間向相關部門請戰,再次走在抗疫的路上。做好防疫工作就是堅定老百姓的抗疫信心,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夠戰勝疫情。
■統籌:新快報記者 王彤
■采寫:新快報記者 黎秋玲 許力夫 高京
通訊員 長運宣 鄒井棋 劉夢薇
審發:黃越堯 編輯:曾貴真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