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 長江中下游孕育了稻作文明,長江文化的豐富多彩,無可比擬。11 月 19 日上午,第三屆江南文脈論壇在無錫開幕。當天上午的主旨演講環節,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以《長江下游地區文明的起源與形成》為題,細數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文明之 " 源 "。
一萬年前,長江下游過上定居生活
△王巍
(相關資料圖)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迄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研究項目。直接參加工程研究的共有約 400 位學者,其中近一半是教授,并有多位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和社科院學部委員參加。" 王巍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涵蓋了整個黃河、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
作為中華文明的主根脈,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發現很多。
王巍表示,長江下游文明起源的進程是萬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進入、四千年過渡、三千年鞏固、兩千多年轉型的過程。
萬年奠基以上山遺址等為代表,當時就出現了農業和定居村落。
2001 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在浦江縣發現了上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稻作農業遺存。2006 年,上山文化正式命名,它是長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經碳 14 測年確定,距今最早已有 1 萬年的歷史。如今,浙江省浦江縣上山考古遺址公園 " 鎮館之寶 " 是一粒已經一萬歲的炭化稻米,粒長 3.732 毫米、粒寬 1.667 毫米、粒厚 1.723 毫米。
長江下游的先民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很多。除了稻作的發明外,還有彩陶、獨木舟、漆器、犁耕、玉琮、玉璧、瓷器的發明。王巍介紹,8500 年前,長江下游先民用上了彩陶;7500 年前,長江下游先民用上了獨木舟;7000 年前,長江下游先民用上了漆器;5500 年前,長江下游地區出現了犁耕現象。
中華 5000 年文明,良渚遺址是實證
王巍表示,長江文化在中華文明探源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都說中華文明 5000 年實證就是良渚遺址。2019 年 7 月 6 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標志著我國 5000 年文明史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王巍表示," 如果沒有良渚遺址的發現,我們實證中華 5000 年文明是非常困難的。雖然也有同時期的紅山文化、仰韶文化,但是證據鏈不全。其它遺址,或有大墓但沒有都城,缺乏宮殿等等,而良渚遺址,都城、宮殿、大墓、禮器齊備,所以,我們依據主要基于良渚遺址而形成了中國方案。"
在接受采訪時,王巍說,長江文化的豐富多彩,是無可比擬的。比如戲曲,長江中下游是戲曲的鼻祖。" 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長江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以前沒有系統的闡釋,我認為還有太多的工作需要梳理。" 王巍說,江南文脈是長江文化發展到后期的另一個高峰。
現代快報 + 記者 胡玉梅 白雁 張然 裴詩語 王子揚 / 文 施向輝 吉星 錢念秋 劉暢 / 攝
(編輯 王鵬)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