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蘇慧穎
圖、視頻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賀全勝
11 月 17 日,廣州海事博物館發出 " 接官亭遺址活化展示利用設計競賽 " 活動征集令,并邀請媒體深入位于廣州黃埔區南海神廟的遺址現場探究。據悉,接官亭明代遺址的活化利用工程最快將于 2023 年啟動,屆時觀眾將能更直觀地了解到遺址蘊藏的歷史內涵。
(相關資料圖)
南海廟頭涌考古發掘示意圖(接官亭位于英文字母 d 區域)主辦方供圖
明代碼頭與道路遺址
明代碼頭與道路遺址中的小橋
明代碼頭與道路遺址中的接官亭
16 年前考古揭開遺址面紗
接官亭位于南海神廟西南面,屬于明代碼頭及道路遺址的組成部分。該明代碼頭及道路遺址由埠頭、接官亭、平橋和官道組成,長約 80 米,寬約 4 米,出土了明清時期陶器、瓷器及建筑構件、生活用品,包括罐、盆、水注、雕像及石硯等器物。
2006 年 -2007 年,該遺址進行考古挖掘。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全洪參與了該遺址的考古挖掘。
" 現在人們在現場能看到的埠頭、接官亭基礎、官道,是經回填泥土抬高地面后復原的,其原址在如今地面下方約 2 米深的位置。" 全洪介紹,接官亭是在道路的南端與埠頭之間的方形亭子,可供官員離船登岸后在此休整。
考古發掘時,亭子的基礎部分仍在,但頂部無存,亭柱倒塌。接官亭平面近方形,亭間地面為土面,夯打平整,四周用長條形紅砂巖石圍砌成一個方框以為臺基,臺基高 20 厘米左右。
據雍正三年(1725)《南海神祭儀》對該碼頭及道路的使用進行推測,文中寫了載有皇帝圣旨的 " 船至波羅廟,番禺縣行一跪三叩頭禮,恭請登岸。陪祭官具吉服,鼓樂儀仗送至廟內,行一跪三叩頭禮。" 由此可知,碼頭似與清時一樣為舉行登岸儀式之地,各相關官員著官服、鼓樂儀仗一路護送進南海神廟。
廣州海事博物館館長王芳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級研究員、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全洪
探索遺址活化利用新路徑
廣州海事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王芳告訴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明代碼頭及道路遺址有很多歷史內涵值得深入研究和傳播。我們一直在思考探索遺址活化利用的新路徑,在保護遺址的基礎上,如何能構建一個為當代人所接納的活化展示的樣態。
" 活化保護文化資源,每個人都有責任,都可參與進來。" 王芳說,組織本次設計競賽,就是希望更多公眾來到現場參與考察,用更當代或者藝術化等形式呈現公眾心目中的接官亭,從而達到讓遺址有效鏈接公眾的效果。
本次活化利用的是接官亭遺址部分。設計競賽征集,要求在原址保護的前提下,通過現代展示技術方法呈現接官亭遺址的建筑及歷史;還要契合周邊建筑如南海神廟、廣州海事博物館等建筑外貌特征,保持與原址周邊風貌一致。活化利用方案不限,可廣泛包括但不限于展示雕塑、文化長廊等,也可包括研學活動、教育項目等。本次征集活動的一等獎獲得者,可獲得 2.6 萬元的獎金。
本次接官亭遺址活化利用工程,將在廣泛征集方案后邀請專家進行論證,最快將于 2023 年啟動。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7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
頭條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