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11 日宣布完全從赫爾松的第聶伯河右岸撤出,同一天,烏克蘭宣布完全控制赫爾松市。未來雙方的戰爭怎么打?俄軍撤離時的一個行動受到了世界關注,它把此前多次遭烏軍轟炸的安東諾夫斯基大橋炸了,此舉意味著什么?
(相關資料圖)
據俄羅斯《消息報》報道,俄國防部表示,赫爾松方向,莫斯科時間 11 月 11 日早 5 點,俄軍向第聶伯河左岸轉移完畢。
俄羅斯國防部稱,俄軍沒有將一件軍事裝備和武器拋棄在右岸。全部官兵已經轉移到第聶伯河左岸。俄軍各部已經進駐到預設防線和陣地。轉移期間,俄軍沒有出現人員、武器、軍事裝備和物資方面的損失。
另外,俄軍還對所有希望離開赫爾松州右岸的平民提供了撤離協助。
俄羅斯方面對這次的撤退表現得很平靜,好像并沒有丟掉一個重要的戰略城市一樣。
在記者會上,有人問克里姆林宮是否認為退出赫爾松是丟了面子,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對此作出否定回答。
烏克蘭方面則表現得很興奮,畢竟收復了一座重要的大城市。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赫爾松官員 11 日首次承認,赫爾松市 " 幾乎處于烏克蘭武裝部隊的控制之下 ",解放赫爾松市和第聶伯河右岸的行動已進入最后階段。" 烏克蘭國旗在赫爾松市升起。從現在起,烏克蘭國旗將出現在赫爾松市的所有建筑上 "。
但他同時警告稱許多俄羅斯軍人 " 扔掉了軍裝,現在穿著便衣躲起來了 "," 他們將在該市策劃挑釁行動。"
赫蘭還表示,大批俄羅斯軍隊在試圖逃離該市時溺水身亡。他說:" 在我們的武裝部隊的猛烈攻擊下,大多數像老鼠一樣逃到第聶伯河左岸(東岸)的俄羅斯人被消滅。"" 他們沿著他們在安東諾夫斯基大橋下建造的浮橋逃跑,留下了他們的裝備。許多俄羅斯軍人溺水身亡。"
但他的這一說法連 CNN 都不敢相信,稱 " 無法證實他的說法 "。而俄羅斯的說法是,在俄軍撤離時,烏軍被阻止在赫爾松市三四十公里遠的地方,所以不會有倉惶逃跑的情形。
對于未來的戰況,赫蘭表示樂觀:" 現在,由于我們的武裝部隊已經實際控制了赫爾松地區的右岸(西部)部分,我們可以火力打擊赫爾松地區左岸(東部)部分地區,直至克里米亞地峽。"
俄軍撤離前的破壞行動是可以預期的,但讓外界驚訝的是,它還炸毀了安東諾夫斯基大橋。
" 赫爾松的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俄羅斯炸毀了安東諾夫斯基大橋 ",俄《莫斯科共青團報》11 日報道稱,俄羅斯軍隊正在從赫爾松右岸撤退,并炸毀了第聶伯河上的橋梁,使敵人無法通過大橋來到左岸。11 日,安東諾夫斯基大橋也被炸毀,此前烏克蘭武裝部隊在美國 " 海馬斯 " 的幫助下多次襲擊該大橋,但它們仍然能夠不斷被修復。而這一次,一切都不一樣了——大橋的兩個跨度完全被炸毀。
此前數月,俄烏圍繞著安東諾夫斯基大橋展開了轟炸和維護之爭,因為它是連接第聶伯河兩岸最重要的大橋之一,也是從赫爾松市通往第聶伯河左岸俄軍控制區最重要的后勤通道,說是第聶伯河右岸俄軍的 " 生命線 " 一點都不為過。
最終俄方的修復能力沒有敵過烏軍的 " 海馬斯 " 火箭炮,安東諾夫斯基大橋雖然沒被炸斷,但也失去了通行重型裝備的能力。俄軍在第聶伯河右岸的部隊面臨后勤被給困難,這也是導致赫爾松大撤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莫斯科共青團報》還報道說,有視頻顯示,俄羅斯軍隊通過在安東諾夫斯基大橋沿線放置的駁船上臨時渡過第聶伯河。這些駁船后來也被炸毀。
看來俄軍是鐵了心短期內不會回到第聶伯河右岸地區大規模作戰了,才會做得這么徹底,以防止烏軍追擊到左岸。
但炸橋之舉顯然并不簡單,它意味著俄軍行動進入一個新階段。
" 我軍從赫爾松撤軍后,后勤之戰開始 ",俄 " 自由媒體 "11 日評論說。
該評論認為,俄軍已經離開赫爾松市,在第聶伯河組織了反渡過防御,安東諾夫斯基大橋——公路和鐵路大橋都被炸毀,這意味著特種作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此舉意味著什么,已經很清楚了——這將是一場軍事后勤的艱苦斗爭 "," 自由媒體 " 評論說,正如第聶伯河成為俄羅斯人補充武器裝備和人員的障礙一樣,現在輪到它成為烏軍后勤的主要威脅了。
評論說,俄軍現在面對的是一支統一的北約軍隊," 海馬斯 "+ 衛星 +" 星鏈 " 確實為赫爾松地區的烏克蘭武裝部隊提供了 " 幫助 "。但北約的援助有一個非常薄弱的點——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西方武器的供應和向第聶伯河左岸的兵力轉移是通過大約 20 座橋梁進行的,其中在基輔集中了 7 座橋梁。
評論還說,最初,俄羅斯武裝部隊出于人道主義原因并沒有破壞第聶伯河上的后勤,但在克里米亞大橋遇襲之后,情況就不一樣了。或許將會出現美國人最害怕的場景,俄軍真的會切斷烏克蘭武裝部隊位于第聶伯河左岸集團的供應。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3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