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1/11
導語
(資料圖)
有些時候,絢爛的盛夏過后,緊接著很可能為凜冽的寒冬。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羅 超
編輯丨別 致
沒有太多懸念,10 月的中國新能源市場,再次迎來了更大的綻放。
從乘聯會公布的數據來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 67.6 萬輛,同比增長 85.8%。1-10 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 501.5 萬輛,同比增長 110.8%。
10 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 55.6 萬輛,同比增長 75.2%。1-10 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 443.2 萬輛,同比增長 107.5%。
與此同時,10 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 55.6 萬輛,同比增長 75.2%,1-10 月形成趨勢性上升走勢。1-10 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銷量達到 443.2 萬輛,同比增長 107.5%。
而另一維度,10 月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滲透率達到 30.8%,較 2021 年 10 月 18.4% 的滲透率提升 12 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更是達到 47.7%。
10 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到 30.2%,較 2021 年 10 月 18.5% 的滲透率提升 11 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更是達到 52.9%。
顯然,一個個向好的數字不會說謊。無論承認與否,電動化轉型的洶涌浪潮,遠比所有人想象的還要猛烈。也恰恰因為如此,催生出了多款現象級的產品。
它們的存在,已然將各自所處細分市場曾經的燃油車霸主,紛紛斬落馬下。潛臺詞好像在說:" 大人,時代變了。"
0
1
替代正在發生
實際上,關于文章開篇所說的觀點,絕不是刻意的夸張與杜撰,而是真真切切正在發生的事情。
就拿乘聯會公布的 10 月轎車銷量排行榜舉例,五菱宏光 MINIEV 以 41,255 輛的表現,成功拿下第 1 名的位置。
而比亞迪秦、比亞迪漢、比亞迪海豚則分別以 32,068 輛、31,468 輛、25,240 輛的表現,分列第 4 名、第 5 名、第 6 名,順勢將豐田卡羅拉、豐田凱美瑞、本田雅閣、大眾帕薩特甩在了身后。
反觀 10 月 SUV 銷量排行榜,類似的趨勢也很明顯。比亞迪宋以 56,138 輛的表現,成功拿下第 1 名的位置。而比亞迪元 PLUS、比亞迪唐,則分別以 20,418 輛、16,989 輛的表現,殺入到榜單前 5 名之中。哈佛 H6、本田 CR-V、豐田 RAV4 紛紛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除此之外,不要忘記,高端轎車與 SUV 板塊中,強勢的特斯拉 Model 3 與 Model Y,同樣讓奔馳、寶馬、奧迪有了 " 兵臨城下 " 的感覺。
當然,將視線進一步聚焦在 10 月新能源廠商銷量排行榜,能夠發現比亞迪憑借猛烈的攻勢,把所有人遠遠甩在了身后,1-10 月零售銷量達到 1,358,645 輛。相比之下,排名第 2 名的上汽通用五菱為 368,748 輛。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該榜單前 15 名中,除了特斯拉與一汽大眾,已經全部被自主品牌所占據。由此愈發篤定的是,中國新能源市場 " 游戲規則 " 的制定者,這一次身份無疑發生了徹底的替代。
而從 10 月新能源轎車與 SUV 銷量排行榜分別來看,比亞迪的 " 屠榜 " 顯然已成定局。它的身后,類似埃安 Aion S、深藍 SL03,包括極氪 001、理想 L9、問界 M5、蔚來 ES7 般的追趕者,實力同樣不容小覷,并值得給予一定的褒獎。
也恰恰身處這樣的大環境下,只能說留給合資品牌的推新空間,真的越來越小了。失去對于車型的定義權與定價權,就是它們最大的原罪。
2
切勿掉以輕心
本段開篇,首先想要分享最近越來越強烈的一種感受,那便是:身邊的許多友人紛紛開始展現出極強的新能源車型購買意向。特斯拉 Model 3、蔚來 ET5、比亞迪海豹、理想 L8 甚至大眾 ID.3 等等產品的名字,不止一次的出現在討論中。
由此將視角繼續放大,試問為何 2022 整個新能源的大盤會這般欣欣向榮?難道只是因為那張所謂 " 綠牌 " 政策的收緊?難道只是因為油價的瘋狂上漲?
不可否認,因為樣本容量足夠巨大,勢必會有部分消費者帶有類似的想法。但對于更多消費者而言,尤其是那些動輒下訂幾十萬元新能源車的用戶,牌照與使用成本必然不是促使他們做出決定的關鍵。
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釋只剩: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的綜合產品力已經實現了反超,所以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訂單。
按照目前 1-10 月的趨勢,全年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沖擊 650 萬輛大關,滲透率沖擊 35%,并非完全沒有可能。至于明年,甚至已經開始有樂觀者認為,會朝著 "900 萬輛,40%" 的目標所挺進。
但就我個人而言,卻更想呼吁大家," 切勿掉以輕心。" 因為僅從 10 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來看,相較 9 月環比基本持平,增勢已經慢慢放緩。反觀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甚至出現了環比 9% 的下滑。
而將視線進一步聚焦,持續不斷的疫情,仍在迅速磨滅終端消費者們本就低迷的購車信心;居高不下的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讓今年幾經官漲后新車價格回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換言之,車市整體大環境遠比所有人想象的還要糟糕。
繼續拿特斯拉為例,上月末其突然官宣國產 Model 3 與 Model Y 雙雙 " 官降 "。隨即,銷售端如愿迎來了一片火熱的景象。但就在本周,這家幾乎很少受到打擊的美國新能源車企,卻再次非常突然的推出了贈送保險變向優惠方案。
面對如此舉動,唯一合理的解釋只剩:由于終端消費活力的減弱,第一輪官降后新增訂單不及預期,所以不得不通過這樣的方式,再度進行刺激沖量。
之所以把它單獨拎出闡述,還是想要告誡大家:即便強如特斯拉,都要被迫拿出更多的 " 底牌 " 來抵御風險,那么剩下的車企們,就像本文標題所寫的那樣,不應該高興的太早。
畢竟,有些時候,絢爛的盛夏過后,緊接著很可能為凜冽的寒冬。隨即,開啟的將會是新一輪不留情面的 " 淘汰賽 "。
崔力文
愛車如命,
更愛電動汽車的小編一枚 ~
THE END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2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
頭條 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