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9 日,成年男子暴力掌摑 5 歲幼童的一幕在網上流傳。
視頻顯示,男子大聲質問孩童," 你還動不動手打人了?" 隨后,他一掌迅速揮向幼童。孩子坐著的小板凳向后傾翻,人跟著倒地。
原來,男子的兒子曾在學校被他眼前的孩子戳傷,他氣憤不過,上門找到對方家里,才發生了上述一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男子的以暴制暴行為,受到很多網友譴責。以一個成年男子的體格,如此對待一個幼兒,處理方式無論如何有失妥當。
11 月 9 日,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通報稱,男子魯某某系某醫院社會聘用制人員,目前已因涉嫌故意傷害被刑事拘留。
就事件性質本身,并無過多可說,只需一切留給法律。只說一個細節,在警方通報前,關于魯某某的身份信息已在網絡上擴散,并且上了熱搜。
這是當下互聯網非常典型的一個現象——似乎只要成為新聞當事人,就不配擁有隱私。更甚至有 " 連坐 " 的傾向——如果在某一方面犯了錯,必牽連到生活其他方面。
最常見的,是追蹤單位。在爆料視頻下,有網友留言:
" 哪個醫院哪個科室的,寫出來,我們幫你去投訴。"
" 哪個醫院的醫生,必須公布。"
" 如果這個男的還能繼續當醫生的話,在座的都有責任。"
男子的名字、職務、單位等隱私信息,被一傳十十傳百,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它的最終目的,是試圖毀掉一個人的聲譽和前途,讓他 " 社死 "。
在網上,沖動之下的一巴掌,就可以毀掉幾十年積累的信譽。如果聲浪足夠大,甚至能毀掉一個人寒窗十幾年換來的工作。
網友的原意是抵制以暴制暴這種行為,但會不會在無意中,讓暴力以另一種更隱蔽的方式傳遞?
網絡暴力沒有看得見的傷口,卻同樣能傷害人,而且有可能給當事人帶來超出他所應承擔責任的后果。
互聯網是不夠寬容的,這一點早有印證。此前,在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稱 " 錯過女兒成人禮 " 的社區書記,遭受大量人身攻擊。與她同名的河南某醫療器械公司法人,也莫名 " 躺槍 "。" 從凌晨 3 點開始,就一直有人打電話,然后發信息騷擾。"" 有些人接通了電話后直接罵人。"
也許,當事人不過是在不恰當的場合,說了一句不恰當的話,但是,言語暴力不是她所應承受的。
魯某某的行為,將讓他付出法律的代價。讓暴力到此為止,或許是最合適的結局。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9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