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錢江晚報 · 小時新聞評論員 項向榮
一位基層書記的一段新聞發布會發言近日沖上熱搜。在 6 日晚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鄭州市某社區黨總支書記劉紅英發言,講述自己錯過了女兒 18 歲生日,缺席了女兒成人禮。
劉紅英講自己的親身經歷,本意是講社區工作的不易,希望能得到一些理解。這次發布會上披露的重要信息很多,可偏偏就這幾句話被一些網友揪住,成了發布會上最大的槽點,各種諷刺挖苦,把她給罵慘了。
有網友認為," 這個發言不接地氣,有不食人間煙火之感,因為被封控的居民所經歷的困難,也許遠遠比這個缺席女兒成人禮大多了,講這樣的一個情節,難言體察了社情民意 "。的確,鄭州的疫情發布會,社區書記應該談的是公共政策與執行規劃等正事、公事,而 " 女兒成人禮 " 卻是家事私事,講這有些不合時宜。而且缺席女兒成人禮不算多感人的事,拿到新聞發布會上講,似乎不夠 " 有料 ",你重視女兒的成人禮,可不等于我們大部分人也重視啊。
所以劉紅英舉的這個例子體現不了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辛苦。她可能本以為此話一出可以獲得輿論同情,沒想到適得其反。原因何在?用一個大咖的話來說就是:當下疫情如此嚴峻,一些城市的社區被封著,面臨大量困難,被封的居民身心都很難受,很多情緒直接指向了基層社區,這時一個社區書記展示錯過女兒成人禮的家庭溫情,與網上輿論的大氛圍顯然不協調,甚至會被當成 " 凡爾賽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你缺席女兒的成人禮,相對于那些被封控起來的群眾來說,多少因疫情而紛紛倒閉關門的店鋪來說,根本就不是用來比較的同一類事兒。
被反反復復的疫情折騰了這么久,大家都有情緒在,這能理解。但我覺得,網友們把這些情緒放在一個并不典型的事上,放在一個本身工作就很艱辛的基層社區工作人員身上,放在一個同時也是母親的女人身上,似乎有些過火了。這位社區書記把個人親情缺憾放在疫情發布場合吐露,可能有點不合時宜,但這不是大家把不良情緒發泄到這位社區書記個人身上的理由,尤其一些言論,上升到人身攻擊的地步,極盡諷刺謾罵之能事,更是不該。社區工作的辛苦應當是有目共睹,這位基層書記肯定也付出了許多,因為一番言論將一大盆臟水潑在她身上,這份委屈和不甘換了你能承受得了嗎?
時艱之下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作為政府工作人員要多體諒市民的難處和情緒,說話做事注意方式方法和場合,但是作為網友,也應當有基本的理性,對第一線的社區防疫工作人員多一些理解和諒解,共情應當是相互的。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