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資料圖)
6500 萬年前的災難,讓人類至今膽戰心驚。
那一次,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終結了恐龍時代。
所以,當天文學家近日再次宣布,發現了三顆近地小行星且其中一顆是過去八年來發現的對地球構成威脅的最大潛在物體時,無疑,又吊起了許多人那顆懸著的心。
據統計,截至 2022 年 3 月 7 日,已發現的近地小行星(NEA)有 28464 顆,其中具有潛在危險的有 2263 顆。近地小行星亮度暗弱、分布廣泛,難以被發現,而且它們的運動軌道容易受到大行星牽引而發生改變,從而可能與地球交會,形成撞擊。
地球史上已知的 22 次不同程度生物滅絕事件中,至少有 10 次是由近地小行星撞擊所致。
另一個讓人汗毛直豎的事實是,即使已經發現了數萬顆近地小行星,但根據推算,這只是近地小行星數量的不到 2%。
那么,我們究竟有沒有辦法應對可能發生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避免對人類文明的災難性打擊?
關于近地小行星撞擊風險應對,國際上統稱為 " 行星防御 "。2009 年起,國際宇航科學院、聯合國外空司定期舉辦國際行星防御大會,不少國家也先后成立了近地天體監測預警防御中心。
2021 年,我國也啟動了近地小行星撞擊風險應對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論證工作。《2021 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也提出了要論證建設 NEA 防御系統。
真要來了,怎么辦?
目前成熟的思路是在對危險近地小行星進行預警的前提下,改變小行星軌道以避免撞擊地球,或者將小行星分裂為碎片以避免或者降低對地球的危害。
在具體的在軌處置方面,20 世紀 80 年代起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技術體系。目前重點發展出了兩種方式:一是以動能撞擊為主的瞬時作用方式;一種是激光燒蝕、拖曳、引力牽引等長期作用方式。前者已經開展過演示驗證,而后者還處于概念探索階段。
2005 年,美國人曾經實施了一項 " 深度撞擊 " 任務,利用一個質量為 370 公斤的銅質撞擊器撞擊了一顆彗星,驗證了利用動能撞擊防御小行星的可行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上個月也成功利用航天器將小行星 " 迪莫弗斯 " 撞離原運行軌道。
利用核彈也是被考慮的方法之一。這也分兩種具體方案,一種是直接用核彈撞擊小行星,將較大的小行星炸成碎片,另一種是讓核彈在小行星附近引爆,通過爆炸產生的熱能灼燒小行星的一側,當出現表面物質蒸發時,將可能改變小行星的運動速度和方向,從而避免與地球的正面撞擊。
上述兩種方式都屬于前述的瞬時作用,也就是說,是否成功,馬上就可以得到結果。
很多科學家還比較喜歡長期作用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在小行星上安裝一些太陽帆,利用太陽光產生的輕微壓力,改變小行星的運動方向。或者,從地球上發射激光,持續性地對小行星進行加熱,只要時間足夠,小行星就會一點點地改變其軌道。
但是如前所述,這些長期作用的方式還處于設想階段,并沒有得到過驗證。
綜上,人類不僅已經意識到近地小行星的威脅,而且還在想方設法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技術手段進行防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實現及時發現、預警、處置和應對,都不是空話套話。畢竟,人類的智慧顯然不是恐龍所能相提并論的。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5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4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
頭條 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