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瀟湘晨報
【資料圖】
記者 | 蔣紫雯
連日來,鄭州富士康大量務工人員離廠,有人選擇徒步方式返鄉,大量相關視頻在網絡上引發高度關注。
10 月 31 日,鄭州航空港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消息,已要求富士康落實 " 四方責任 ",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富士康相關負責人說,航空港區的 269 名工作人員和富士康 206 名黨員一起,征求員工意見,疏導員工情緒,有序組織愿意返鄉的員工回家。督促富士康園區改善員工生活工作條件,提高待遇,關愛員工。
瀟湘晨報記者聯系上部分離廠返鄉的鄭州富士康員工,了解他們途中的經歷和見聞。
△圖源 " 鄭州航空港區發布 " 官方微信號
員工步行 12 小時有好心人追幾里地送吃的,
遇上開車來接的老鄉
" 走的途中遇到蠻多人放了吃的喝的,經過臨時卡點的時候那些人也很關心你,給你送吃的。但是我們畢竟是從富士康出來的,我們會和他們保持距離。" 王華說,在園區內一起工作的老鄉比他早一步出發,接近 30 日凌晨他才獨自出發," 我是在那里面感覺太危險了,才跑出來的。"
為了追上走在前面的老鄉,推著行李箱的王華只能加快腳步,終于在 30 日凌晨 2 點左右追上," 真的很累,一點都不想走,腳都腫了,腳丫子都磨破了。" 一路上,王華看到不少工友也扛著打包小包行李走在返鄉路上,他后來在網上得知,自己還算幸運,有不少人是全程徒步回到老家的。
10 月 29 日晚 11 時許,同樣從富士康園區出發的娟娟(化名)已經在返回開封的路上走了 10 個小時,還剩下 3 個小時就能回到家。她發出視頻調侃,懷疑地圖出錯了,回到隔離點后,她發現腳上已經長出了大水泡。
△娟娟發現腳被磨出了水泡。圖源受訪者。
娟娟告訴瀟湘晨報記者,一路上走得很累,也看到不少同行的伙伴,好在遇到了熱心人給他們送水、干吃面、水果等," 當時那個騎三輪車的姐姐買的蘋果放在地上說讓我們路上吃,放完就走,還有一個大哥追了我們幾里地送吃的。" 娟娟說,看到那一幕她 " 感動到哭 "。
△路上有不少好心人擺放的免費食物 圖源受訪者
" 現在家里人回家了,我心里就放下了。" 家在距富士康園區 30 多公里的康女士在 10 月 29 日深夜收到了丈夫抵達當地隔離點的消息,她告訴瀟湘晨報記者,徒步 10 多個小時候后,丈夫非常疲憊,目前在隔離點休息," 我們不能光想著自己回家,也要對老家的父老鄉親負責。"
接返司機:
有人情緒不穩定,我說 " 見到我們就算到家了 "
連日來,河南當地多個地方政府發布致在鄭州富士康務工人員的公開信,引發全網熱議。截至 10 月 31 日,數十個縣市區及鄉鎮發布了公開信,各地均表示做好了當地戶籍員工返鄉的準備,同時要求返鄉者需提前報備,落實 " 點對點 " 服務和相應的隔離措施。
河南省各地發布致在富士康務工人員的公開信中均有強調三點內容:一、確需返鄉人員需提前向返回所在地村或社區報備,并說明返鄉時間、返鄉交通工具等相關信息;二、落實 " 點對點 " 轉運,強調返鄉人員需要根據不同交通方式到達指定卡點,由防疫人員進行閉環轉運;三、強調隔離措施,有地區實行居家隔離,也有地區的疫情防控指揮部統一安排,實施返鄉人員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10 月 30 日,有著 20 多年駕齡的李彬(化名)在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政府的安排下到高速路口將孟州籍在富士康工作的鄉親們轉運至隔離點。" 我們昨天上午 9 點出發,跑了兩趟,跑到凌晨大概 1 點,基本上跑了十五六個小時了。" 李彬說,返鄉工人被安排在距市區約 5 公里的隔離點," 是我們這邊專門設的一個集中隔離的新小區,大約能容下幾千人吧。"
李彬介紹,當天他轉運的數十位鄉親多是 20 多歲的年輕人,可能是等待時間較長,他們臉上掛滿疲憊," 有的情緒比較不穩定,我就跟他們說,你見到我們就算到家了,放心沒事的。" 因防疫需要,李彬只能簡單安撫他們,清點好人數后,他將轉運大巴開到指定隔離點,完成消殺后又將車送回指定地點,最后又統一隔離。
" 我們都穿防護服,也不能多說話,看身份證確認是我們當地的人,我們就叫他們上車。" 有轉運大巴司機告訴瀟湘晨報記者,乘客們都提著不少行李,上車后隔位就坐,晚上轉運比較困難的是路況不明、導航無信號等," 到那里(乘車地址)大概 2 公里,導航用不了,光找那個地方就用了 40 多分鐘。"
河南平頂山市郟縣某鄉鎮的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作人員告訴瀟湘晨報記者,當地也發出了公開信,做好了當地戶籍員工返鄉的準備,請有意愿返鄉的老鄉可以及時聯系,以備統一安排。
" 從富士康回來的老鄉,不用跟我客氣,拿著該吃就吃了啊,這里有免費的水和食物,希望你們一路平安。" 近日,各地群眾也在返鄉工人路途上自發設置免費補給點,視頻發布后引發廣泛關注。位于新鄭市的程先生介紹,徒步返鄉的員工非常辛苦,他購買了 100 多件飲料和面包放在在一處高架橋位置,免費發放給有需要的人。
△程先生購買了食物免費發放給返鄉工人。圖源受訪者。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