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艾修煜 實習生 鄧曉妍
近日,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儀式暨惠民演出在江蘇宿遷舉辦,廣州市文化館 " 一團火 " 曲藝創作基地演員楊婷憑借節目《夢想成真》喜獲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而這已經是她第二次奪得這一獎項,早在 2008 年,楊婷參演的《中國娃娃愛曲藝》節目,便摘得了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2014 年,楊婷參演的曲韻串串燒《年味兒》還曾登上央視馬年春晚。
日前,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這朵 "90 后 " 曲藝金花,聽楊婷回憶了自己 20 多年的從藝路、介紹了身后同氣連枝的曲藝大家庭,講述自身對于曲藝藝術的見解以及對曲藝傳承的期待。
【資料圖】
學路藝 :
媽媽當伯樂,十歲廣州學藝
楊婷出生在河北,因從小熱愛表演,又因家族里出了兩位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楊子春、史琳,小小年紀便南下廣州學藝。隨后二十多年時間里,楊婷與兩位哥哥逗笑、逗樂,三位姐妹楊蔓、楊苗、楊倩一同學藝、一同成長,擁有了一個以家族血緣為基礎、共同從藝經歷為聯結的曲藝大家庭。
羊城晚報:你從何時開始學習曲藝?當時是怎樣一個契機?
楊婷:2000 年,我 10 歲時開始正式學藝。當時在老家河北的農村上學,我媽媽覺得我慣愛 " 人來瘋 ",喜歡唱唱跳跳,可以試試演藝這個行業。恰巧身在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的爺爺楊子春回老家探親,我媽就去學校把我逮了回來,給我換了條裙子,讓我表演了個下腰,唱了一段、跳了一段。爺爺看后覺得我是塊材料,就答應了。
羊城晚報:之后就千里迢迢來了廣州?你小小年紀心里不打鼓嗎?
楊婷:不怕是不可能的,當時條件不好,家里人也沒送我,就我一個人跟著爺爺來。送我上車時,我爸哭得不行,他最疼我,舍不得我。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車,一路上還特別暈車。到了廣州見到奶奶史琳(楊子春夫人),她后來回憶起見到我的第一印象," 張嘴只能看到一排牙 "。太黑了,哈哈。
羊城晚報:學藝的生活是怎么樣的?
楊婷:就是一切服從指揮,聽從安排。基本上,每天就是練功、吃飯、學習、睡覺。爺爺奶奶對我們還是很嚴格的,架山膀一錯就罰下腰,要不然就罰走圓場。我們兄弟姐妹六個人天天就是練,大清早五點半一睜眼就練功。
羊城晚報:這種軍事化的學藝日子,過了多久?
楊婷:直到 2016 年,我跟愛人結婚才結束宿舍集體生活。事實上,直到現在我們的宿舍都還保留著,我們排練的集合點叫 3701,是部隊分配給爺爺的一間老房子。我們所有的創作靈感都出自那里。直到現在,一有創作任務,大家還是小鳥回巢一樣,"3701 集合 "!
羊城晚報:你們日常要練哪些功?
楊婷:練語言、練唱、練形體、練舞蹈。舞蹈我們要練踢踏舞、民族舞、街舞;唱類要練單弦、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韻大鼓、河南墜子……很多曲種;還要練樂器,二胡、四胡、椰胡、三弦、八角鼓、快板、云板、銅板……都得學,都得掌握。
羊城晚報:所以,曲藝家得首先是一個雜家。
楊婷:對,先是雜家,博采眾長,廣泛涉獵。再各門都鉆,然后做到各項都專。
拿獎新 :
反串老阿叔,再摘 " 牡丹 "
中國曲藝牡丹獎是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共同主辦的全國性曲藝專業獎項,每兩年評選一屆。經過 20 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中國曲藝界最重要的獎項和文化盛事,是無數曲藝人為之奮斗的 " 明珠 "。本屆牡丹獎共收到報送節目 472 個,數量為歷屆之最。能夠脫穎而出,楊婷直言感恩和興奮:" 大家群策群力,才又摘得一朵‘牡丹花’,我的內心很感恩。"
羊城晚報:小時候想家怎么辦?會有叛逆、不想干了的時候嗎?
楊婷:每天晚上都會想,除了哭,也沒其他辦法。天南地北大老遠,我一個小孩,沒有錢也不會買票,也沒有辦法跑去哪兒。
羊城晚報:所以學藝對你來說,一開始就是一條沒法回頭的路?
楊婷:真的是沒有辦法回頭,但是練得越久,自己也會越喜歡,也能感覺到爺爺奶奶的含辛茹苦。漸漸地,也會覺得曲藝是我的精神支柱。
羊城晚報:除了苦,學藝路上,有啥溫馨有趣的事情?
楊婷:最大的幸運就是擁有了一家人。當時我們 " 四小楊 " 四個女孩住一個房間,都姓楊,房間就叫 " 羊圈 "。哥哥們住另外一屋,那時逗笑逗樂都比較胖,一米八的大高個有兩百斤,他們的房間就叫 " 豬屋 ",哈哈。
羊城晚報:2008 年,就曾憑借《中國娃娃愛曲藝》摘得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此次再獲新人獎,你心里會有不同的感觸嗎?
楊婷:新人獎是個人獎項,對表演者的要求很高,能得此獎,我自己是很激動的。我今年已經 32 歲了,能在超齡前達成這個心愿,確實很難得。還有,我看了獲獎名單,基本上每位獲獎者都有很長的藝齡,這也再次提醒我,對于曲藝人來說,基本功要堅實,要把根在舞臺上扎牢。
羊城晚報:從你本人的角度來看,獲獎作品《夢想成真》的哪些亮點打動了評委?
楊婷:首先,內容上講述的是援藏駐村干部的故事,立意比較高。其次,形式上的亮點是反串,我要演一個藏族老阿叔。反串自然是有難度的,聲音、形體都要特別留意進入角色當中,還要唱得地道。此外,整個表演過程需要自彈自唱,還要加入表演,既考驗動作的協調性,也考驗跟其他演員的默契,確實挺不容易的。
羊城晚報:排練和籌備的過程順利嗎?最大的挑戰在哪里?
楊婷:《夢想成真》最初是爺爺去西藏采風時寫的。參賽前,為了保證內容的時效性,我們又進行了升級潤色:在前前后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所有的詞都推翻,所有的唱腔都推翻,所有的表演形式、排位都推翻……再加上我還有其他活動要忙,整個人處于快被逼瘋的狀態。過程中,我也有過放棄的念頭,心想 " 為什么要這樣折騰自己?新人獎太難了,全國就五個,怎么就輪到你頭上?" 但是后來,憑著一股不服氣、不甘心的勁兒,我堅持了下來。
羊城晚報:得獎之后,家人們有跟你說什么嗎?
楊婷:就是說 " 恭喜 ",大家既有平常心,又覺得很激動、興奮、來之不易。每得一個獎,爺爺奶奶都會肯定我們,說 " 這是你們從小努力得來的 "。
羊城晚報:從藝這么多年,你認為哪幾個作品可以稱得上你的代表作?在你眼中,一個好的作品要滿足哪幾個標準?
楊婷:《中國娃娃愛曲藝》《八面春風唱輝煌》《科學發展礪雄獅》和《一波三折》,包括這次獲獎的《夢想成真》都是很好的作品。第一,觀眾要覺得好;第二,思想高度要高,要符合時代;第三,故事性要好,內容抓人;第四,表現形式要新穎,還必須根歸曲藝。
羊城晚報:再摘 " 牡丹 " 后,你的新目標是什么?
楊婷:我期望我們一家八口能一起創作一部大型曲藝劇。我們一家八口都得過 " 牡丹獎 " 等重磅獎項,創作和演出的實力是很過硬的。
憶折波 :
患病寫遺書,排練仍不懈
" 寶劍鋒從磨礪出 ",盡管有爺爺奶奶的哺育和兄弟姐妹的相扶相助。從藝路上,楊婷經受的磨礪并不少,由于經年累月的刻苦訓練和繁重的演出任務,楊婷常年受到頸椎疼痛的困擾,在 20 多歲花一般的年華里還面臨患上乳腺腫瘤的風險," 當時我從 90 多斤瘦到 74 斤,一陣大風就能把我刮倒。其間,我一度把遺書都寫好了 "。
羊城晚報:從藝路上,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楊婷:生病。可能是因為經年累月超負荷的排練和演出,我的頸椎常年不好。23 歲那年,我的乳腺又出了問題,疼痛腫脹到感覺像要爆開了,內里又硬得跟石頭一樣,懷疑是得了惡性腫瘤。當時,我從 90 多斤瘦到 74 斤,感覺一陣風就能把我吹倒。但我每天還是堅持唱,堅持練,堅持下部隊,所有人看著我都覺得好可憐好辛苦。其間,我一度把遺書都寫好了。
羊城晚報:為何在遺書都寫好的情況下還是堅持練功?
楊婷:不然我還能干啥呢?我那時就是不想閑下來,讓我干啥都行。我只要在家里待著就會想著去收拾東西,相當于提前整理遺物,爺爺奶奶看見了會更心疼。記得當時我經常正上著課,爺爺奶奶就會突然哭得不行,然后大家就哭成一團。
羊城晚報:生病的經歷對你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歷練。
楊婷:對,我的抗壓能力特別強,我是一個不嬌氣的人,多大的虧我都能吃。也是因為心態好和幸運吧,2017 年,我兒子出生后,我各項體檢指標都正常了。
羊城晚報:從什么時候開始,你覺得自己從一個學藝者轉變成一個較成熟的曲藝表演者?
楊婷:應該是 25 歲左右。小時候爺爺奶奶說啥就是啥,十七八歲開始對曲藝有自己的理解,但停留在表層,真正深入進去應該是 23 歲至 25 歲之間,有了自己的思想,可以自己創作。慢慢深入理解到什么是真正人物化的表演,什么是有內容的創作,什么是緊跟時代等等。
曲藝這行有個特點是 " 自己做飯自己吃 ",沒有那么多人給你服務,很難有專門的創作團隊給你寫好了作品再供你去演。每個曲藝表演者有自己的強項,可能是演,可能是唱,可能是創作,可能是組織能力……但是大家在創作作品時,是一個集體,一個團隊。
羊城晚報:那你的最強項是什么?
楊婷:我最擅長演,唱和排戲也不錯。一般演個男孩、老太太、老爺爺,這種特別需要放得開的角色,基本上都是我。
羊城晚報:這跟你本人的性格有關系?
楊婷:有關!放不開你就演不出來。我先生是很斯文的一個人,談戀愛的時候,他來看我排練。那天剛好我在演一個日本鬼子,頭發盤起來、穿個襯衫、貼個胡子,還有很多夸張戲謔的唱腔……就是一個地道的丑角。當時他在臺下,但我也得甩開膀子演起來啊,不放開就沒效果。那天,爺爺表揚我了:" 當著對象的面也敢這樣撒開了演出來,真棒!"
說境心 :
既要保持鈍感,也要充分敏感
" 曲藝這條路沒有捷徑可走 ",采訪中,楊婷頻頻對羊城晚報記者感嘆。回望來路," 第一次登臺、第一次上電視、第一次下部隊、第一次得獎…… " 無數個 " 第一次 " 見證了楊婷一步一腳印地成長。她認為:" 藝術從業者的心一定要定,才能耐得住寂寞,練得好基本功,傳承好技藝。"
羊城晚報:從業 22 年來,有哪幾個節點對于你來說至關重要?
楊婷:太多了……第一次登臺、第一次上電視、第一次得獎等等。我記得我第一次上電視時還很小,懵懵懂懂、帶著一定會挨罵的念頭去的,那時我和楊蔓在一個音樂類曲藝節目里,一人演紅燈一人演綠燈。后來,廣東電視臺把節目播出來,全家人都興奮不已,覺得我倆是 " 上過電視的大明星了 ",楊倩和楊苗的媽媽順勢就把她倆也送來學藝,這才有了我們 " 四小楊 "。
羊城晚報:2008 年,你參軍入伍。其實從 2000 年開始,你便連續 21 年跟隨原戰士歌舞團下部隊慰問演出。那是一種什么體驗?
楊婷:下部隊演出的演出量是比較大的,每下一次部隊大概是 20 天,早上演一場,下午演一場,晚上還要演一場,一天三場,我們得帶著幾大箱樂器,還得自己搭臺。一年時間里,我大概能演 120 場。
我記得有年在海南慰問演出,氣溫實在太高了,我們的臉上都直接爆皮,衣服沒有一天能全干,全被汗水浸得濕透透的。
羊城晚報:很多曲藝大家都借助影視平臺大放異彩,從業多年,你從沒想過走多棲發展的道路嗎?
楊婷:2014 年左右,有經紀公司伸出橄欖枝想要包裝我們 " 四小楊 ",但我們沒有去。那時候對娛樂圈有誤解,覺得如果選擇了走簽約藝人的路線,就沒辦法專心鉆研曲藝了。我們的成長環境很簡單,生活中就只有曲藝、舞臺、表演,對于社會并不了解,原來甚至連換身份證都不知道去哪兒辦、該怎么弄,有點大白癡的感覺(笑)。
羊城晚報:對你來說 " 心要純 " 是第一位的?
楊婷:對,但是現在我的思想轉變了。現在覺得不管哪條路,只要自己把握好,堅持做個有追求的曲藝人,與娛樂圈、影視圈多多互動,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宣傳曲藝的手段。
羊城晚報:生活在一個相對真空的環境當中,會對藝術創作有幫助嗎?
楊婷:有,心思會比較純凈,只想自己應該想的事情。
羊城晚報:藝術家不是應該對社會有更深刻的洞察嗎?
楊婷:所以平時要多看書、多看報、多學習,要多聽長輩的教導,上級開會我們也去旁聽,領會精神。當要去創作某個題材的作品時,我們就會深入到這件事情當中去了解、去采訪。
羊城晚報:就是 " 既要有鈍感,也要敏感 "?
楊婷:是的,曲藝難就難在它不是一下就出來的,是用時間和精力磨出來的,你只能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耕耘藝術。你可以接商演維系自己的生存,有了資金財力支持才有條件創作更好的作品,但沒有 " 以藝為先 " 的思想支柱支撐著自己也是不行的,心境不能不純。
談承傳 :
做大群眾基礎,再求拔尖人才
如今,楊婷不僅是一名曲藝演員和創作者,舞臺之外,她還是一位曲藝文化的傳播者。她表示:" 我打從心底里想把曲藝的傳承工作做好,以往我走到哪里都是年齡最小的,心理上也總覺得自己是小孩。這兩年,我感覺到自己已經是中堅力量了,要自覺地把一部分責任擔起來了。"
羊城晚報:你現在有在帶學生嗎?你采用哪種教學方法?
楊婷:有,我現在手上親自帶了七八個學生。我對基本功很看重,希望學生能把基本功夯實,再去深耕一個個作品。我的教學風格有點兒隨爺爺奶奶,還是比較嚴格的,一定要達到預期效果。
羊城晚報:但練功的強度跟你們小時候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吧?
楊婷:對,完全不一樣。于他們來說是愛好、娛樂,對我們來講是職業、事業。即便有孩子想把曲藝作為事業,多數家長也會猶豫。我是不希望這種現象發生的,但是這種現象是肯定會發生的。
羊城晚報:你們接受的曲藝教育方法已經成為不可復制的舊模式了嗎?在曲藝傳承方面,探索出一條完善的新路了嗎?
楊婷:對,我們之前有點像《霸王別姬》里面那樣,口傳心授、住家習藝,戲比天大。現在只能是普及式、廣泛式的教學,以便激發孩子們對曲藝的興趣,比如給他們演好的作品,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以鼓勵為主。值得高興的是,現在好多學校也在邀我們去開設曲藝課。
羊城晚報:所以,你們就是盡量把受眾基數做大,能不能出人才還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楊婷:確實是這樣,盡管政府、文聯、曲協、文化館等各方非常支持、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培養下一代的任務仍是特別緊要和緊迫的,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完全勝過舊時的方法。現在也少有人愿意把自家兒女從小交托到曲藝這一條路上,但曲藝演員好就好在 " 越老越吃香 ",有才華能吃苦、對這行有熱愛的孩子還是應該勇敢追夢。
羊城晚報:你覺得楊子春、史琳二位老師給你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
楊婷:教會我做人做藝,先做人再做藝。爺爺有一句話 " 為活而活,沒轍找轍 ",還有 " 拳頭永遠是拳頭,單指永遠沒有它重 ",運用到曲藝里就是要綜合發展,不能只會一項。在他眼里,我們確實比別人苦得多,但未來收獲的幸福也會多。
另外,爺爺奶奶很新潮、不守舊,非常喜歡創新,但是絕對要求專業," 不能變著變著沒有曲藝的味兒了 "。
羊城晚報:如今,你對曲藝這個行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楊婷:我希望它遍地開花。曲藝在北方大受歡迎,在廣東相對小眾。將來,希望我能創作更好的藝術作品回饋觀眾,也希望北方曲藝在南方開出更美的花朵。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