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正向烏克蘭提供先進防空導彈系統,提升烏防空能力。
克里米亞大橋發生爆炸后,俄羅斯指責烏克蘭特工人員策劃了這次襲擊,并對烏克蘭進行了多輪空襲,一些電力、火車站等基礎設施被炸毀,還造成部分人員傷亡。空襲發生后,西方多國陸續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先進防空導彈系統。
(資料圖)
NASMAS 防空導彈采用固定部署方式。
多國提供先進防空導彈系統
與之前主要援助便攜式防空導彈不同,西方國家此次援助的多款防空導彈都是本國研制的先進中程防空導彈,可以顯著提升烏克蘭的區域防空能力。我們先來看看,西方國家提供了哪些先進防空導彈系統。
英國國防大臣本 · 華萊士當地時間 10 月 12 日表示,英國將在未來幾周向烏克蘭提供 "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 "(AMRAAM),也就是美制的 AIM-120 空空導彈,可搭配美國提供的 " 國家先進地對空導彈系統 "(NASAMS)共同使用。此外,英國還將為烏克蘭提供數百枚其他類型防空導彈,以及空中無人機和 18 門榴彈炮。
NASMAS 防空導彈發射 AIM-120 導彈瞬間。
NASMAS 是美國雷神公司和挪威康斯堡公司基于 AIM-120 空空導彈聯合研制的中近程防空導彈系統,最大射程 25 千米,可對付飛機、巡航導彈和無人機等目標。系統集成了 AN/MPQ-64F1 " 哨兵 " 三坐標相控陣雷達、指揮方艙和發射裝置等,雷達可同時跟蹤 60 個目標,導彈系統采用固定部署方式,每個導彈發射裝置配備了 6 個導彈發射箱,可容納 6 枚導彈。
根據任務需要,通過分布式理念,將任務分解,而后通過開放式端口接入,將滿足任務需要的多個模塊添加進來。一個 NASAMS 導彈系統作戰單元包括 4 部雷達和 9 部 6 聯裝導彈發射裝置。改進型 NASAMS II 能發射增程型導彈,射程可達 48 千米,而且還把導彈發射裝置集成在車輛上,成為機動式防空導彈系統。
現在還不清楚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是 NASAMS 導彈還是改進型 NASAMSII,考慮到英國現役的中距空空導彈只有 AIM-120,因此,向烏克蘭提供的很可能是固定部署的 NASAMS 導彈,系統主要部署在烏首都基輔,承擔要地防空任務。
改進型 NASAMSII 增強了機動能力,有助提升生產能力。
除英國外,德國也表示將在近日向烏克蘭提供防空武器系統。在向烏克蘭交付了第一套 IRIS-T SLM 導彈防空系統之后,德國國防部長蘭布雷希特 12 日在出席北約國防部長會議期間宣布,德國將盡快向烏克蘭提供另外三套防空系統。蘭布雷希特透露,德國將更多地參與歐盟協助烏克蘭進行的訓練任務,對烏克蘭士兵進行培訓并參與協調工作。
IRIS-T SLM 是德國 IRSI 導彈家族中的中程防空導彈。IRIS-T 導彈是一種近距紅外成像制導空空導彈,具有全向攻擊能力,不僅可以在發射前鎖定目標,也可以在發射后鎖定目標。與上面提到的 NASMAS 防空導彈一樣,IRIS-T SLS 也是由空空導彈發展而來。
與 IRIS-T SLS 近程防空導彈不同,IRIS-T SLM 發動機直徑從 12.5 厘米增加到 15 厘米,射程達到 40 千米,而且配備了發射箱。由于射程增加,制導系統也進行了相應改進,增加了可提高射程的氣動頭罩和射頻(RF)數據鏈路,導彈采用預制破片戰斗部,導彈發射之后通過 GPS 和數據鏈路進行中期制導,在飛行期間對目標數據更新,引導導彈至目標附近可攔截范圍后紅外導引頭捕獲目標,因此對主動和被動干擾都具有較強的抗性。
一同展示的 IRIS-T SLM 和 IRIS-T SLS 防空導彈系統。
IRIS-T SLM 目前配備的是澳大利亞 CEA 技術公司的 CEA-FAR 有源電子掃描陣列 3D 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覆蓋范圍 360°,同時提供空域監測和目標數據傳輸,探測距離超過 200 千米。除了澳大利亞的雷達,客戶也可以選擇其他公司的雷達,比如適合低空搜索目標的 " 長頸鹿 " 3D 多功能雷達。
IRIS-T SLM 導彈采用垂直發射裝置,能夠全向覆蓋。平時導彈儲存在鋼化玻璃纖維的發射箱中,每輛發射車最多可以攜帶 8 枚導彈。發射系統在進入發射位置展開后可以在十分鐘內開火,具備快速射擊能力,可以同時對抗多個目標。
IRIS-T SLM 導彈機動性較強,其很可能會被部署到前線,與便攜式防空導彈、" 通古卡斯 " 彈炮結合防空系統一道,組成多層次防空系統,為地面部隊提供一定的防空保護。
巡航導彈防御難在哪?
其實上面幾款導彈的援助在這次密集空襲之前就已經確定,俄軍空襲后將援助拿來大肆宣傳更多是為了彰顯西方一些國家對烏克蘭的支持。俄羅斯此輪空襲主要動用的是巡航導彈和自殺式無人機,因此,西方提供先進防空導彈系統與俄導彈之間的較量也成為熱點話題。
綜合俄烏雙方公布的信息,此輪空襲俄軍發射了 Kh-101、Kh-555、" 口徑 "-HK 等巡航導彈以及 " 天竺葵 "-2 自殺式無人機。Kh-101 是俄羅斯最新研制的空射巡航導彈,配備了常規戰斗部,最大射程超過 2000 千米。該導彈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隱身設計,借鑒了美國 JASSM 導彈的氣動 / 隱身一體化設計,非常重視導彈 RCS 的控制以提高突防能力。該導彈在彈體外形、彈頭、彈翼和進氣道等方面的設計都考慮了隱身設計,但由于采用吊掛式發動機,一定程度上會破壞隱身性。Kh-555 是 Kh-55 核巡航導彈的常規型號,采用改進型制導系統,打擊精度提高。
俄 Kh-101 空射巡航導彈,導彈采用隱身設計,具備較強的突防能力。
" 口徑 " 是俄羅斯在 3M-14E 巡航導彈基礎上研制的用于裝備海軍的新型巡航導彈,有艦射和潛射兩種版本,本次發射的導彈主要由 11356M 型護衛艦發射以及 " 基洛 " 級潛艇。該導彈外形上與家喻戶曉的 " 戰斧 " 巡航導彈相似,但其射程卻超過美國 " 戰斧 " 式導彈,可以達到 2600 千米(" 戰斧 " 導彈是 1500 千米)。導彈也采用復合制導方式,具有很高命中精度,俄羅斯官員曾稱,該導彈命中精度在 10 米以內。
" 天竺葵 "-2 自殺式無人機可以看作是一款低配版的巡航導彈,無人機采用切尖三角翼,翼展 2.5 米,重量超過 200 千克,配備一個 50 千克的戰斗部。該無人機采用了普通民用活塞發動機,最大航程達到 2000 千米,具備遠程打擊能力,由于噪聲巨大,被網友戲稱為 " 烏克蘭上空的飛行摩托 "。" 天竺葵 "-2 無人機很可能采用慣導 + 衛星導航,命中精度低于高精度巡航導彈,但用于攻擊大型地面目標還是能滿足要求的。
在整個俄烏沖突期間,俄軍動用的巡航導彈主要是亞聲速巡航導彈,像 Kh-22/32 這樣的超聲速反艦導彈使用比較少,因此對于烏軍而言,最大威脅是俄羅斯發射的亞聲速巡航導彈。自從美國 " 戰斧 " 巡航導彈在多次局部戰爭或沖突中 " 大殺四方 ",充當 " 踹門者 " 或 " 外科手術式 " 精確打擊重要工具,許多國家也紛紛效仿,研制和部署這種武器。
亞聲速巡航導彈難以探測和攔截是因為其裝備了小型高效的渦輪噴氣發動機或渦扇發動機提供動力,能夠貼近地表飛行且射程遠,此外,地形匹配制導還可以充分使用地形進行掩護或者盡量規避防空設施,復合制導又賦予了很高的命中精度。
巡航導彈防御系統組成主要包括傳感器和攔截武器,傳感器主要用于探測和跟蹤來襲的巡航導彈,攔截武器負責摧毀威脅目標。現在,西方多國準備提供或已經提供的中程防空導彈性能還是不錯的,都是各自國家的防空主力,理論上可以攔截發現了的巡航導彈或自殺式無人機,前提是及時發現這些來襲的武器。
對于烏軍來說,巡航導彈探測和跟蹤是最大的問題,經過近 8 個月的沖突,烏克蘭防空體系早已被打得千瘡百孔,雖然西方多國向烏克蘭提供多種武器,但在防空上主要還是零零碎碎的防空雷達、幾套防空系統以及便攜式防空導彈,沒有形成完善的防空體系,對付直升機和低空飛行的固定翼戰機尚可,但如果遭遇巡航導彈和自殺式無人機的高強度打擊,那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按照美國提出的巡航導彈防御架構,在探測和跟蹤方面,需要衛星、預警機、長航時無人機,浮空器、地基雷達及光學探測裝置,組成一個嚴密的傳感器鏈,能夠探測任意方向接近本土的巡航導彈。雖然說烏軍有北約國家的情報支援,但很多平臺并未直接下場作戰,主要還是沿著烏克蘭和東歐幾個國家邊境線飛行,探測跟蹤戰斗機、轟炸機這樣大目標應該可以做到,但對于巡航導彈這樣小目標可能就比較難了,尤其是像 Kh-101 這樣的隱身性能好的巡航導彈,更難以探測。如果只靠地面雷達,受地球曲率的影響,探測低空飛行目標距離一般也就 30 千米左右,攔截窗口時間非常短,戰果就寥寥無幾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對于烏軍而言,攔截小部分巡航導彈和自殺式無人機的威脅可以做到,但大部分還是會突破防御,從這幾天俄軍空襲效果就可以看出。即使西方提供的新型防空導彈系統到手,最多僅能提升首都基輔的要地防空能力。而且,俄羅斯對于西方援助的新防空導彈,也會見招拆招,想方設法進行摧毀,巡航導彈和反巡航導彈的較量會一直持續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烏軍也在宣傳巡航導彈防御的戰果。根據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的介紹, 10 日早上的空襲,俄軍向烏克蘭發射了 75 枚導彈,其中 41 枚被烏克蘭防空系統攔截。13 日,烏軍方稱,烏防空部隊當天攔截了 5 枚俄軍 " 口徑 " 巡航導彈和 8 架無人機。對于烏方的相關說法,俄羅斯方面尚無回應。真實戰果如何,只有俄烏兩軍才知道。
(來源:澎湃新聞)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4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
頭條 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