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王晨婷
醞釀數年,國內唯一以 " 大 " 命名的上海大都市圈正式落地。
(資料圖片)
9 月 28 日,滬蘇浙三地聯合印發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公開發布。這是全國首個跨區域、協商性的國土空間規劃,規劃范圍包括上海、無錫、常州、蘇州、南通、寧波、湖州、嘉興、舟山在內的 "1+8" 市域行政區域。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相較于 2016 年 8 月發布的 " 上海大都市圈 " 最早版本,正式規劃新增了湖州和常州兩城。在不少都市圈選擇 " 瘦身 " 的當下,以 " 大 " 命名的上海大都市圈進一步擴容,更顯特別。
同處太湖沿岸,被萬億城市包圍,湖常二州為何最新加入 " 大家庭 "?大都市圈建設背景下," 長三角新勢力城市 " 湖州和 " 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 " 常州,又將如何乘上東風?
環太湖地理優勢為重點
2018 年,《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工作方案 ( 征求意見稿 ) 》發布,彼時的大都市圈尚為 "1+6"。在針對《工作方案》的專家及省市意見征詢座談會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上海大都市圈規劃的范圍既要突出通勤圈等學術概念,也應當考慮區域重大的資源要素協同,同時還要兼顧當下行政管理及政策投放的確定性,以及面向未來動態調整的可能性。
《規劃》中提到,基于此,經過定性定量分析,綜合考慮太湖等重要生態系統協同的需求,并結合規劃實施的可操作性及蘇浙兩省的意見,最終明確本輪上海大都市圈范圍為包括上海、無錫、常州、蘇州、南通、寧波、湖州、嘉興、舟山在內的 "1+8" 市域行政范圍。
實際上,湖州的加入在 2018 年就有跡可循。
湖州(圖源:圖蟲創意)
當年的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透露,《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初步擬定將覆蓋 "1+7" 市,較最初版本新增了湖州。當時規劃陸域面積為 4.9 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 6500 萬人。
2021 年,湖州市 GDP 總值為 3644.9 億元,常住人口為 340.70 萬人。在萬億城市林立的長三角,湖州的經濟總量并無明顯優勢。但從地理位置來看,湖州卻扼守江浙之要,可謂得天獨厚。
湖州,位于浙江北部,與江蘇、安徽兩省接壤。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相望。雖未與上海直接接壤,但湖州幾乎處于上海、杭州、南京三市的中心位置。對于上海來說,納湖州而入,更利于三省一市乃至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
再從自然地理來看,從上海一路向西,直到湖州方有山。1999 年,上海長三角人類生態科技發展中心理事長陶康華教授領銜的上海地理學會專家組論證,確認湖州安吉龍王山為黃浦江源。湖州的苕溪與上海黃浦江是上下游的關系,兩地共飲一江水,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歷史上,絲綢故鄉湖州曾為繅絲業重鎮。而黃浦水系直通上海,湖州絲商將所產生絲由上海港輸出,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
如今,滬蘇湖鐵路已經于 2020 年開工建設,預計 2024 年具備開通條件。屆時,滬蘇杭鐵路將分擔滬寧、滬杭通道的交通壓力,湖州也有望進入上海的 " 半小時通勤圈 "。
常州則是最后一個 " 上車 " 的城市。
與湖州同樣處于環太湖經濟區,常州的經濟總量卻是湖州的兩倍以上。2021 年,常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8807.6 億元,有望沖擊萬億,是蘇南經濟強市,常住人口達 534.96 萬人。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可稱得上一員 " 猛將 "。
位于上海、南京之間,常州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古稱常州 " 北扼大江,東達海濱,稱三江雄地,五湖腴表 "。不過,近代交通方面,常州曾是江蘇沿江唯一沒有過江通道的地市,相比周邊城市,交通區位優勢不明顯。
近年來,常泰長江大橋、南沿江城際鐵路、蘇錫常南部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陸續開工建設,境內也有滬寧高速寧杭高速、滬寧鐵路、京滬高鐵等線路通過。根據常州市的 " 十四五 " 規劃,常州將打造 " 長三角中軸樞紐 ",與上海的聯系也將更加緊密。
推動都市圈新能源轉型
正式納入上海大都市圈后,湖州和常州又將在圈內發揮怎樣的獨特優勢?
在介紹 "1+8" 的范圍如何確定時,《規劃》中特別強調了 " 太湖等重要生態系統協同的需求 "。湖州、常州兩地也正處太湖沿岸。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在空間格局上,《規劃》劃分了環太湖區域、淀山湖戰略協同區、杭州灣區域、長江口地區,以及沿海地區五大戰略協同區,湖州、常州兩者都處于環太湖戰略協同區內。
按照規劃,環太湖戰略協同區的目標,在于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級魅力湖區。生態方面,共守生態底線,以水質重回 1980 年代為目標,共建綠色湖區。此外,還要推進環太湖科創圈建設,打造多級環湖快速通道,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彰顯差異化文脈與空間特色,塑造多姿多彩的活力湖區。
常州(圖源:圖蟲創意)
不僅如此,常州還涉及長江口戰略協同區建設,其目標為共保世界級綠色江灘。具體包括聯通地區生態廊道,加快跨江通道建設,鞏固綠色化工、重型裝備等優勢產業,加速集聚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新能源產業等。
在具體的產業發展方向上,《規劃》也給湖常兩市更好融入大都市圈提供了指引。
十余年前,常州在決定產業升級時,將目光瞄準動力電池領域。如今,常州已經成為動力電池出貨量全國第一的城市,產銷量占全國五分之一。今年 1 — 8 月,常州動力電池行業產值增長 108.9%、新能源整車制造業產值增長 191.9%,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分別達 48%、23.2%。
常州裝備制造業的多項指標也領跑全國地級市,占常州工業經濟的比重達 52.6%。《規劃》中提到,上海大都市圈將共建世界級高端制造集群體系。其中,常州具體圍繞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傳感的核心技術及生產環節重點發力,同時突出軌道交通制造業技術和生產的全面自主,形成出口優勢產品。
對于湖州來說,2021 年,湖州工業增加值六成以上依舊來自傳統產業。但作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湖州勢必聚焦綠色智造,開啟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除了金屬新材、綠色家居、現代紡織等三大傳統優勢產業,湖州正全力構建信息經濟、高端裝備、健康產業、休閑旅游等四大主導產業,目標打造 " 長三角新勢力城市 "。
在大都市圈內,湖州被委以推進新能源產業的重任。《規劃》提出,逐步推進都市圈能源轉型,形成以上海、南通、湖州為核心的三大基地,重點發展風電氫能裝備、儲能產業集群,實現綠色循環產業的全面提升。
上海大都市圈是一項長期規劃,遠期至 2050 年。機遇當前,湖州和常州在 " 上車 " 后如何起飛,值得更多期待。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