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克里米亞大橋被炸已經過去一天多,除了俄羅斯自己,國際上幾乎沒有出現對這一事件的譴責。美國國防部只是簡單表示 " 知道了 ",然后是 " 不予評論 ",五角大樓發言人另外跟了一句話說:" 烏克蘭人正在戰斗,他們(可以)自己決定如何、何時以及在哪里這樣做。" 總體態度顯然是支持的。
波羅的海小國愛沙尼亞外長的表態更直接,稱 " 愛沙尼亞當然歡迎這個(事件),并向烏克蘭特種部隊表示祝賀,他們可能站在這一行動背后 "。
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紛紛強調炸大橋破壞了在烏克蘭南部作戰的俄羅斯軍隊最重要的補給線,并認為它對面臨持續損失的克里姆林宮,也就是普京造成了令人尷尬的打擊。
美國和西方的公開態度相當明確了:對發生這樣的襲擊樂見其成,而且把它看成烏克蘭反攻的一部分。這比對北溪管道遭到破壞的模糊反應更進了一步,與烏克蘭要給大橋爆炸出郵票的喜慶態度遙相呼應。試想,如果俄軍采取行動,炸了烏克蘭的戰略橋梁或者某個西方的海底管道,西方的反應會有多么的不一樣。
這進一步證明西方已經與俄羅斯處于 " 綜合戰爭狀態 ",取得勝利高于一切,這個目標在重新構建大多數價值判斷的底層邏輯。
克里姆林宮顯然寄希望于部分戰爭動員令以及單方面接納烏東 4 地為俄領土、特別是把核武器擺到桌面上可以對烏克蘭和支持它的美西方產生新的威懾力,讓已經發生的一切成為既成事實。然而對克里米亞大橋的襲擊形成了對這一威懾的捅破,紐約時報甚至說,它構成了對普京的 " 強烈侮辱 "。現在澤連斯基走得最靠前,他在帶動西方蔑視普京的核威脅,用戰場行動牽制并塑造西方接下來的態度。
如果當前的戰線大致固定下來,西方實際上接受烏東 4 地被俄占領的現實,那么反俄統一戰線這一頭就會蒙受很大政治損失,其中澤連斯基政府的損失將會是最大的之一。所以直接在 2014 年就被俄單方面劃入自己版圖的克里米亞方向動手,炸作為俄羅斯占領該地象征的克里米亞大橋,就具有了編寫另一個劇本的戰略深意。
普京無疑遭遇了更大挑戰,他的選擇更困難了。梅德韋杰夫今年 7 月曾警告,如果克里米亞遭到攻擊," 審判日將非常迅速且猛烈地到來 ",但除非俄羅斯用核武器,否則它的報復手段被普遍懷疑已經很有限,而動用核武器對俄來說則意味著更大和更不可控的風險。現在西方對烏的援助已經不斷轉化成后者戰斗力和士氣的持續增長,俄羅斯的戰略性被動已經形成。
然而烏克蘭局勢的走勢還遠沒有固定下來,事實上俄與西方都還沒有 " 拼盡全力 ",在走向結局的路上,雙方都還有很多資源可以投入并且犧牲。只是,那樣的升級過程將是恐怖的,所有的犧牲最終都要由各方的老百姓來承擔。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4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