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政府:" 北溪 " 管道泄漏 " 可能是蓄意破壞 "
(資料圖片)
作者|余飛
媒體評論員
近段時間,關注度能夠蓋過俄烏沖突的國際話題,毫無疑問就是連接俄羅斯和歐洲的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破壞事件。
現在,全世界最大的疑問就是——這事兒到底是誰干的?
調查難度極大
瑞典安全局 10 月 6 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初步調查的結果 " 增強了對管道遭人為破壞的懷疑 "。不過, 瑞典調查人員沒有說明爆炸是如何發生的,或由誰負責。
由這點信息其實可以看出,別看最近關于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各種話題、討論沸反盈天,但管道爆炸究竟是不是源自蓄意破壞,都才剛剛有一個 " 初步 " 的答案。
也就是說,面對當前各種聽起來頭頭是道的分析,旁觀者選擇 "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 或許才是靠譜的吃瓜態度。
|瑞典," 北溪 " 天然氣管道泄漏,天然氣不斷噴涌而出。
事件得從 9 月 26 日說起。當日,由俄羅斯向德國輸送能源的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北溪一號與北溪二號位于波羅的海海底的管道發生爆炸,導致大量天然氣泄漏到附近海域。
爆炸發生后,美國、歐盟、北約和俄羅斯均表示爆炸是人為破壞造成的。因為該事件發生在俄烏沖突期間,適逢歐盟與俄羅斯就天然氣議題產生分歧,又加上冬季來臨,歐洲各國對天然氣的需求上升,所以頗顯敏感。各方關注度,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種種猜疑,自然居高不下。
眾說紛紜之際,德國、丹麥、瑞典成立了聯合調查組宣布就事故原因展開調查。不過,一周多時間過去,也只是進一步確認了 " 蓄意破壞 " 的嫌疑,真相水落石出還言之過早。
誰的嫌疑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圍繞此事 " 元兇 " 的種種猜測,很多都是訴諸動機論,都很容易找出疑點。
比如,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多國負責人將矛頭指向了俄羅斯。考慮到目前俄烏沖突的大背景,這種指控不讓人太驚訝。聯系歐盟和俄羅斯之間在天然氣議題上的分歧,俄羅斯似乎可以成為懷疑對象之一。
但,這種推論的矛盾明顯不少。如俄羅斯在今年 8 月后,就顯著限制了對歐洲的天然氣輸送。日前有數據稱,俄羅斯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總量在一年內下降超過 82%。而北溪管道發生爆炸之時,實際并未處于運行狀態。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似乎沒有必要進一步對輸氣管道進行破壞。
另外,俄本身是北溪管道的主要擁有者之一,對自己下手的動機也要打上一個問號。
回到針對美國的指控。支持的一方認為,北溪管道破壞后,歐洲各國的天然氣危機勢必加劇,在能源上將進一步依賴美國,甚至一些產業也可能面臨能源危機,不得不轉移到美國。
并且,很蹊蹺的是,美國總統拜登早在今年 2 月接受媒體訪問時就放言,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北溪二號將不復存在,美國將終結北溪二號。這被視為事先張揚的 " 陽謀 "。
不過,即使美國算得上是北溪管道被破壞的潛在受益者,這種推測也要直面一個疑問:如果真是美國干的,誰會樂意將這樣的壞事事先昭告天下?這不明擺著把自己變成歐洲公敵?
還有國際媒體稱,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事發幾周前曾警告過德國,海底的天然氣管道可能遭受攻擊。如果此說法屬實,美國 " 出手 " 的論斷,可疑性進一步上升。
除此之外,包括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等也被視為這次爆炸的潛在受益者。它們也被一些分析放到了可能 " 元兇 " 的名單上。
調查未結束,真相待揭示
但客觀來說,目前這事的真相依然是霧里看花。基于動機和立場先行的推測,可能并不靠譜。被指控的各國也無一例外予以了公開否認。
事發至今,有兩點倒是可以確定。
一是,這次事件的確非同小可,受影響的絕非某一個國家。比如,北溪二號管道,就是由 5 個國家的 6 家公司共同投資建設,即俄羅斯為主導,德國、法國、荷蘭和奧地利參與。這意味著,管道受損帶來的影響涉及多個國家的利益,干這事的人(國家),也就是與多國為敵。就連后續的修復,也并非是哪一個國家可以決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在其網站上就寫道,由于尚未獲得瑞典和丹麥必要的許可,目前無法接觸到泄漏事件。
所以,整個事件,無異于為本就處于微妙狀態的國際關系,投擲了一枚重磅炸彈,可能將多個國家拖入 " 混戰 " 狀態,將世界推向一個更為不確定的困境之中。
事實上,從國際關系角度來看,北溪管道扮演的也不僅僅是天然氣交易媒介的作用,更是俄歐之間的聯系管道之一。它的中斷,也必將給由俄烏沖突推向 " 復雜化 " 的俄歐關系,增加新的修復難度。
另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這事無論是誰干的,都不得人心,因為直接對國際能源基礎設施進行破壞,意味著對國際交往和沖突管控底線的一種突破。歐盟方面第一時間發表聲明稱,故意破壞歐洲能源基礎設施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 將導致可能的最強烈反應 "。
瑞典安全局的聲明是比較保守但也相對模糊的。" 增強了對管道遭人為破壞的懷疑 ",到目前為止只是一個初步的 " 推測 "。
可以預料,正式的調查結論,必須也必然包括詳細的證據鏈條和專業的技術鑒定分析報告。它的難度和復雜性,也許超過空難調查。沒有確鑿的、公開的、經得起國際社會檢驗的證據鏈展示,難以產生普遍認可的真相,那么任何結論都為時尚早,且會引發更多的猜疑。
人們只有期待更詳細的調查,甚至調查本身,也需要更多透明度,比如將所涉及國家納入調查組,國際相關機構給予專業支持和監督,才能讓將來的報告更具說服力。
當然,相比查出 " 元兇 ",此事如何善后,又將如何管控其對國際局勢的沖擊,是更為復雜的事。
而在此之前,圍觀者可以多些淡定,少些捕風捉影。因為超預期、反邏輯,本身就是不確定性高度上升的世界里 " 不確定性 " 的一部分。
頭條 22-10-04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