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國考古獲得重大突破,去年以來,云南河泊所遺址出土大量漢代封泥和簡牘。這表明西漢中央政府已對云南行使治權,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實證。
在 9 月 28 日國家文物局舉行的 " 考古中國 " 重大項目發布會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了河泊所遺址最新考古成果。
【資料圖】
從空中俯瞰云南河泊所遺址發掘現場(無人機照片,9 月 21 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 攝
河泊所遺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河泊所村附近,是古滇文化的核心居址區。其東北約一公里便是曾出土金質 " 滇王之印 " 的石寨山古墓群。
考古工作者在檢查云南河泊所遺址出土的封泥(9 月 21 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 攝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正雄介紹,去年以來的考古發掘揭露出主體為兩漢時期的文化堆積,發現建筑基址、灰坑、墓葬、河道、水井等重要遺跡,出土封泥、簡牘、銅器、鐵器、骨器、玉石器等文化遺物 2000 多件。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云南河泊所遺址出土的簡牘(9 月 21 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 攝
" 其中最重要的發現為封泥、簡牘、大型建筑基址、道路等。" 劉正雄說。封泥共發現 500 余枚,有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包括 " 益州太守章 " 及益州郡下轄 24 個縣中 18 個縣的長官封泥;私印封泥有 " 宋虞之印 "" 君馮私印 " 等。這些封泥集中出土點可能是當時文書資料的銷毀場所。
簡牘集中出土于上蒜一小探方的灰坑中。出土簡牘目前僅清理了一小部分,發現字跡明顯的簡牘殘片 200 余片,字跡不明顯的簡牘殘片 1000 余片,已辨識出 " 滇池以亭行 "" 建伶縣 "" 始元四年 " 等文字。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云南河泊所遺址出土的簡牘(9 月 21 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 攝
考古領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蔣志龍介紹,本次發掘還發現了大型建筑基址、寬達 12 米的道路、長達 48 厘米的瓦片、瓦當和鋪地磚等,表明西漢設置的益州郡郡治就在發掘現場附近。
云南自古為多民族地區,古滇國是從戰國延續至漢代的區域性政權,屬西南夷的一部分。漢武帝以兵臨滇,滇王投降。漢朝既設置益州郡,又 " 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 "。
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河泊所遺址現場進行清理發掘工作(9 月 21 日攝)。新華社記者江文耀 攝
" 河泊所遺址考古新發現意義重大。" 蔣志龍表示,相關封泥和簡牘等文書資料的發現,是西漢時期中央政府對邊疆云南行使治權的直接體現,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考古實證。
來源|新華社
(編輯 李蔚蔚)
頭條 22-10-04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