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年近照 受訪者提供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雋杰
(資料圖)
1964 年 6 月初,剛到部隊工作 7 個月的梁伯年受上級指派,奔赴羅布泊實施我國首次核試驗的早期 γ - 輻射測量工作,他搭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車。
這一去就是 26 年。
梁伯年扎根戈壁灘,參與了當年歷次大氣層核試驗,將自己的青春歲月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的核事業。他和戰友們探索研究十余載,不斷完善劑量儀的性能,最終建立起了一套可靠又簡便的早期 γ - 輻射劑量測量方法。
" 不斷地去摸索 "
今年 83 歲的梁伯年是廣州白云區人,1958 年高中畢業后,他來到華南工學院有機合成塑料專業就讀。大學二年級注冊時,學院將他調到了校內著名的 " 保密樓 ",學習原子能相關知識。1963 年 8 月畢業后,梁伯年被分配到部隊工作。
1964 年 6 月初," 新兵 " 梁伯年被委以重任——前往羅布泊,實施我國首次核試驗的早期 γ - 輻射的測量工作。" 我既興奮激動,又感到承擔如此重要的任務壓力很大。" 多年后,梁伯年還清晰地記得聽到這個消息時的矛盾心情。
" 帳篷、苦水和一望無際的戈壁灘 ",這是馬蘭村留給梁伯年的第一印象。在艱苦的自然條件中,梁伯年和戰友們不斷進行各種實驗,為第一次核試驗的輻射測量做準備," 涉及到現場實驗大家都沒有經驗,我們只能不斷地去摸索。"
他還記得,7 月的戈壁灘地表溫度高達七八十攝氏度,為了研究如何在高溫下保護測試儀器,測試儀器在多少度之內能保持精度等問題,他常常一整天都耗在試驗場區,反復試驗儀器的性能。
白天的工作結束后,夜里躺在床上,梁伯年的腦子里仍然在想著還未攻克的難題。常常在半夜有了想法,他第二天便立刻去付諸實踐。
在親身經歷的 22 次大氣層核試驗中,1966 年的第 3 次核試驗給梁伯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核試驗是采用飛機空投的新型實驗,為了保證測量效果,有專家提出通過放氣球的方式讓中子測量元件盡量靠近爆心。
由于戈壁灘氣候惡劣,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氣球需要在零前 4 小時放在預定位置待命,而準備、安裝氣球需要 30 多個小時,這要求梁伯年和戰友們必須做到分工精細,流程順暢。那一次核試驗中,梁伯年是最后一批撤退的人之一,4 個小時是他撤離爆心僅有的時間。" 要是當時汽車拋錨在半路,后果不堪設想。" 梁伯年回憶道。
提供標準數據
在戈壁灘奮斗的歲月中,精確地測量核爆炸早期 γ - 輻射劑量及其分布,始終是梁伯年研究探索的方向。
從第 2 次核試驗開始,梁伯年成為了核爆早期 γ - 輻射測量工作的負責人。核試驗基地的條件有限,為了獲得實驗所需要的多種輻射源,梁伯年跑遍了全國各地,先后與復旦大學、清華大學、長春光學機械研究所等單位協作進行研究工作。梁伯年說:" 這個項目可謂是集合了當時全國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完成的。"
在多年的努力下,梁伯年帶領團隊完善了對劑量儀性能的研究,同時對現場測試裝置不斷改進,建立起一套完善、可靠、簡便的早期 γ - 輻射劑量測量方法。
當年參與核爆炸的現場參試單位有很多,不少單位都有自己的輻射劑量測量結果。在一次全國輻射效應總結會上,梁伯年所在單位研究測量所得的數據被確立為唯一的標準數據,為此后各單位共同討論研究各種效應物的輻射效應打下基礎。
頭條 22-10-04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