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十年時間關注胸外科手術的精準化,助力中國機器人肺癌外科水平邁向國際一流
文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文瑜 呂楠芳
(相關資料圖)
圖 / 受訪者提供
他是 " 趕潮兒 ",敏銳捕捉到微創胸外科的最新發展方向,赴美學習、研究機器人精準微創胸外科最前沿技術;他是 " 弄潮兒 ",創新性地研發出適合中國人體型特點的機器人肺癌微創手術入路和方法,讓這一術式更加容易學習和推廣;他是 " 領潮兒 ",曾在美國一舉拿下機器人胸外科模擬手術比賽的冠軍,如今還在主導開展全球第一個系統比較機器人肺癌微創手術和普通胸腔鏡肺癌微創手術長期療效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學習、工作了近 20 年,楊浩賢篤定做好一件事:將胸部腫瘤微創外科手術在標準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精準化、個體化、智能化。他每天的臨床、教學和科研都圍繞這個主題開展,今年還作為主編,集中全國各大知名醫學中心的胸外科專家的力量出版了全國首部系統闡述機器人胸部腫瘤外科的專著——《機器人胸部腫瘤微創外科手術》,將國內最先進的臨床經驗和微創胸外科理念分享給同行,以推動機器人微創胸外科的發展,讓更多患者和醫者受益于國際前沿的科技創新成果。
近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外科主任醫師楊浩賢接受羊城晚報全媒體欄目 " 青聽 · 非凡十年 " 的專訪,分享了他和手術機器人結緣的故事。
楊浩賢
為 " 追 " 機器人遠赴美國
時鐘撥回四年前,那是一臺尋常的肺部腫瘤切除手術,但卻是由機器人和醫師共同 " 主刀 "。楊浩賢為此準備了十多年。
寂靜的手術室里,手術臺上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進行著,只聽見機械的轉動聲以及監測儀規律的 " 滴、滴 " 聲。昔日無影燈下,醫生全副武裝、護士緊張忙碌等場景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楊浩賢坐在手術室的機器人控制臺上," 指揮 " 機器人在病人的體內靈活轉動機械臂,成功將患者肺部的病灶切除。直至腫瘤組織被機器人手臂放入特制標本袋,楊浩賢深深呼了一口氣。
這是楊浩賢的第一臺機器人微創胸外科手術。在前期扎實的專業技能培訓的基礎上,手術前他反復推演,保證每一個環節都精準到位。鑒于東西方人體格的差異,為避免機器手臂在患者體內可能會互相干擾,他還專門改良了手術方法。手術后,楊浩賢記錄下所有細節,以備復盤、研究。到今天,楊浩賢帶領團隊已主刀完成約 600 臺機器人微創胸外科手術。
楊浩賢和機器人結緣的故事要追溯到 2008 年。當時他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師從知名胸外科專家傅劍華教授。在臨床打基礎的同時,楊浩賢一直對國際前沿胸外科的發展保持關注。他的英文底子好,本科畢業于中山大學(當時還是中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全英班。通過查閱大量的學術期刊和專著,他對醫療健康人工智能產生濃厚的興趣,意識到機器人精準微創外科就是未來胸外科發展的方向。
于是,他決定遠赴美國學習更先進的技術。2014 年,在國家留學基金委中國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出國研修計劃的資助下,他終于如愿進入世界腫瘤學殿堂和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美國紀念斯隆 - 凱特琳癌癥中心(MSKCC)學習機器人胸部外科手術并開展相關學術研究,在國際上首次配對比較分析了機器人、傳統胸腔鏡及開胸三種手術模式對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該研究發現,機器人肺癌根治術與普通胸腔鏡肺癌手術相比,有提高長期無復發生存率的趨勢,最終這一成果全文發表在外科學領域最權威的國際雜志。在美國長期的嚴格訓練和扎實的科學研究為楊浩賢回國開展機器人微創外科手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楊浩賢在機器人手術控制臺前
前瞻性研究發出中國好聲音
如果說漂洋過海去美國研學是在追趕國際前沿,回國后楊浩賢與同行們開展的一系列前瞻性研究,致力于推進中國機器人肺癌外科水平邁向國際一流。
機器人手術不是新鮮事,但針對早期肺癌的長期療效,機器人手術是否一定優于普通胸腔鏡手術?楊浩賢不是 " 機器人迷 ",他相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重要的是,他在開展研究時心里始終裝著患者?;颊咦铌P心的,當然還是機器人手術的療效。
學成回國后,楊浩賢針對中國人的體型特點,對國外的手術入路進行了改良,創新性地研發出適合中國人身材的機器人肺癌微創手術入路和方法,使機器人肺癌微創手術更加容易學習和推廣,并進一步減小了患者創傷。研究表明,這種改良的創新手術方法不僅簡化了手術流程,降低了手術難度,而且能夠使之前不能微創手術切除的患者在機器人的輔助下得以微創切除,大大減少了患者創傷,甚至可以推廣到復雜縱隔腫瘤的微創手術治療,相關研究結果已經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
隨著我國醫療保健水平不斷提高,肺癌患者中的早期診斷率也不斷提高。對部分早期肺癌患者,之前的肺葉切除手術正在逐漸被更加精準的、可以保留更多正常肺組織的精準肺段切除術所代替。但是,精準肺段切除術比肺葉切除術難度更大,對手術技巧的要求也更高。將機器人應用于早期肺癌的肺段切除術是否更有優勢?治療效果如何?在前期技術積累的基礎上,楊浩賢帶領團隊用我國的前瞻性研究數據證明,機器人輔助肺段切除術不僅具有非常好的手術安全性,而且降低了手術難度。這項研究結果在 2021 年第 35 屆歐洲胸心外科學會(EACTS)學術年會上作了大會口頭報告,證實了機器人輔助肺段切除術在技術層面的優勢。
但是,楊浩賢團隊的研究并未止步于此。他們進一步思索:機器人肺段切除技術操作層面的優勢能否轉換成治療效果的改善?患者能否從中獲益呢?經過又一年的沉淀研究,2022 年 7 月,楊浩賢在第 30 屆歐洲胸外科醫師協會(ESTS)學術年會的報告給出了答案:機器人輔助肺段切除術不僅提高了手術效率,而且減少了手術并發癥,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
技術創新和推廣是研究型醫院的職責所在。借助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世界一流的外科手術培訓和觀摩平臺,楊浩賢已經組織舉辦了 5 期全國機器人和微創微創胸外科新技術培訓班,為國內兄弟單位培養了大批機器人微創胸外科人才,使他的精準微創胸外科理念在祖國大地開花結果。經過 4 年的臨床探索和學術積累,由楊浩賢擔任主編的機器人胸外科專著——《機器人胸部腫瘤微創外科手術》正式出版,現已被列為我國機器人微創胸外科的培訓教材。
從一名普通的醫學院學生,到如今成為國內外機器人胸外科的知名專家,楊浩賢一直保持著開拓進取的勁頭。我國在機器人手術領域起步晚,但楊浩賢一步一個腳印,在自己的崗位上奮起直追國際第一梯隊。他相信,手術機器人的應用對外科手術是巨大的革新。隨著我國健康產業的不斷發展,研發能力和工業水平不斷提高,國產機器人手術設備也在不斷進步,成本也將越來越低,未來機器人手術不僅可以更好地服務患者,還能緩解我國公立醫療資源緊缺及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隨著 5G 網絡的發展和覆蓋,手術機器人可以實現遠程操作,這意味著大城市三甲醫院的先進資源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好地服務中小偏遠地區的基層醫院,讓更多患者受益。
2019 年 5 月,楊浩賢在第四代機器人胸外科模擬手術大賽中榮獲世界冠軍
【記者手記】
有溫度的醫生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機器人是冰冷的,楊浩賢給人的感覺卻十分溫暖。
他有個給再多錢也不賣的 " 寶 ",就是他每天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電腦里保存著他所有肺部磨玻璃結節患者的隨訪資料——這不是普通的病歷,而是楊浩賢和每個病人促膝交談的結果。從病人的家族病史、病情要點到心理狀態等等,楊浩賢全部做了詳盡的記錄,為的是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量身定做適當的治療或者隨訪方案。
他經常教導他團隊的醫生和學生:" 不能僅僅把病人當作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還要將他當成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人。不能只關注人的‘病’,更要關注病的‘人’,還要關注他的心理、他的家庭、他的工作情況等。要遵循‘全程管理’的理念,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務,而不只是醫療服務。要做有溫度的醫生,多跟患者交流互動,這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
一切從患者利益出發,楊浩賢經常勸病人不要做手術。曾經有一位病患 CT 檢查結果顯示肺部磨玻璃結節,有醫院建議做手術,但是到了楊浩賢這里,卻只讓他定期復查。還有外地患者慕名來廣州,一定要楊浩賢給他做機器人手術,楊浩賢仔細問診后,也絕不照單全收,能拒絕的都拒絕了。" 目前我們的醫療資源有限,機器人手術的費用不低,能用傳統手術解決的,為什么要多花冤枉錢呢?"
工作之余,楊浩賢每星期堅持跑步。在醫生、教師、臨床醫學科學家三種身份之間切換,他需要時刻保持充沛的體力。" 一個好的外科醫生,不能只追求做流水線上的‘開刀匠’,一定要做到手動、心動、腦動。"
他還是追求極致的 " 細節狂魔 ",每次做手術都要把全過程詳細記錄下來,他再反復地回看手術視頻和影像資料,從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提高手術技能,就像體育教練訓練乒乓球運動員一樣,研究錄像是很好的辦法。" 這種對職業一絲不茍的態度可以追溯到他讀研究生時,楊浩賢特地跑到廣州海印電器城買了一臺二手數碼相機,將典型或者罕見病例的 CT 膠片等資料逐一拍下來,只為了反復研究每一個病例。
楊浩賢主編的全國首部機器人胸部腫瘤外科專著——《機器人胸部微創外科手術》近日正式出版
對話楊浩賢
羊城晚報:相較于傳統的胸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有哪些優勢?如何評估患者是否適用機器人手術?
楊浩賢:相較于傳統的胸腔鏡手術,機器人具有放大 10~40 倍高清三維視野的特點,能清晰地看到人體內細微的組織結構。機器人手臂多角度自由移動,突破了常規手術器械的極限,在狹窄解剖區域順暢操作。此外,我們的研究發現一個肺段切除平均可以節省 27 分鐘手術時間,術后患者平均住院時間 3 天,最新研究數據證明機器人微創胸外科手術對病患還存在創傷小、出血少、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勢。不過并不是所有的肺癌患者都適合機器人輔助手術。有些患者病灶位置不深,或者手術難度不大,普通胸腔鏡手術就可以快速高效解決,沒必要用價格相對昂貴的機器人微創手術,這是從成本 - 效益分析的角度給患者提供的最優方案。一切從患者利益出發,是我們技術創新的出發點。
羊城晚報:未來人工智能將為我國的醫療行業帶來哪些機遇?
楊浩賢:在推動微創外科手術智能化方面,遠程手術被視為未來之光。而開展遠程手術的前提是保障手術安全,這就對網絡時延及穩定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此外,國產機器人的陸續上市也給未來開展遠程手術打了一劑強心針。相信未來能夠突破手術操作的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在 5G 技術加持下開展機器人遠程手術,這樣能極大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縮小分級診療差距,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未來邊遠地區的病患不用跑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就能接受遠程手術將不再是夢想。
羊城晚報:您主編《機器人胸部微創外科手術》這部專著的初衷是什么?書中介紹了哪些獨到的經驗?
楊浩賢:這本書是由我與全國 24 家單位知名專家們一起編著的,全書約 67 萬字,還能通過掃碼觀看經典手術視頻。該書介紹了機器人微創胸外科手術的發展歷史及現狀、機器人外科手術管理及團隊建設、麻醉及護理,機器人手術在肺癌、食管腫瘤外科、縱隔腫瘤中的應用實踐等,這也是我國最全面地系統闡述機器人胸部腫瘤微創外科手術的書籍。此外書中還提到了改良的適合中國人身材的機器人肺癌微創手術方法,簡化了手術流程,降低了手術難度,使患者獲得較好的康復效果,拓展了微創胸外科手術適應癥。寫書的初衷是想把機器人微創胸外科手術的經驗分享出來,這樣可以更好地推廣機器人微創手術這項理念和技術,讓后來者少走彎路,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的胸部腫瘤患者服務。
羊城晚報:在機器人手術方面,您接下來還有哪些工作計劃開展?
楊浩賢:除了前面提到的推動微創外科手術智能化外,還會在肺癌防治的科普工作上多下點功夫。我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是,很多病患只是簡單地把肺癌微創手術理解成在身體上打幾個小孔,其實不是那么簡單。微創手術不僅要關注在身體上打幾個孔,更要注意如何保護胸腔內正常的血管和神經束等組織結構,最大限度地減少術后產生的胸悶、刺激性咳嗽等并發癥。在減小外傷的同時,更要減小內傷,這些都是圍繞病患術后對生活質量需求而展開的。此外,關注病患的心理健康也是新時代對醫務工作者提出的要求,鼓勵病患參與到整個診療規劃中,不止追求活著,還要活得有質量、有尊嚴。
統籌 | 胡泉 孫朝方
策劃 | 區健妍 彭佶群 郭斌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