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悅有了新工作》開播了。
聽到這部劇的名字,我原本以為會是主角三悅找到了一份新工作,然后一路打怪升級走上人生巔峰的爽文。
(資料圖片)
沒想到點開第一集畫風讓人悚然一驚:
女孩把往生者推往停尸間,聽到異動,拉出 " 尸體 ",結果 " 尸體 " 居然還睜開眼了?
趕緊接著看下去,才發現這不是驚悚片。
原來這具 " 尸體 " 是為了拍攝殯葬紀錄片所以特意來停尸間體驗的導演秦偉,這個正好被他碰上的倒霉女孩,就是我們的主角趙三悅,她找到的新工作就在殯儀館。
趙三悅不是擁有新工作馬上就要開啟逆襲爽文套路的大女主,而是一個在家躺平擺爛一年的失業青年,被媽媽連人帶包趕出家門,最后被大姨托關系硬塞進了殯儀館當遺容化妝師,還有三個月的試用期,過了筆試和面試才能算正式員工。
在這部劇里,除了可以看到主角三悅在殯儀館從混吃等死到真正理解這份工作,你還可以看到在殯儀館的眾生相:
得了阿茲海默癥但是仍舊堅持在崗位上的師傅,會因為三悅弄錯往生者身份大吵大鬧,逼得三悅當場撂挑子不干,而等到三悅來道歉時卻已經完全不記得這件事,只問三悅怎么才回來。
殯葬專業出身的師姐周婭男,深知在殯儀館工作的不易,有自己的儀式感與禁忌,儀式感是下班后去理發店做頭發和相親,禁忌就是她絕不參加朋友婚禮、絕不跟好朋友說再見、不跟他們說再見。
殯儀館策劃組織的志愿者梁格格,播音主持專業出身,曾經是一名主持人,每天對著鏡頭講很多話卻覺得自己始終孤身一人,機緣巧合之下決心成為殯葬活動的主持人,覺得自己能夠在往生者的沉默里 " 看見他們的靈魂 "。
最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死亡。
這也是這部劇最讓人驚喜的地方,它將視角放在了國內影視少見的殯葬行業。上一次看到這個題材,還是電影《人生大事》。
除此之外,殯葬題材的國產劇和國產電影,大概一只手就能數過來。
在東方文化中,死亡是禁忌的詞匯,從事死亡相關的工作更是晦氣,會帶來不幸。
日本電影《入殮師》中,妻子會因為丈夫是入殮師感到丟臉,并且一氣之下回娘家,一直到快結局時才接受和理解了丈夫的職業。
《三悅有了新工作》也不止一次展現過我們對死亡的避諱:
司機聽到殯儀館會拒載;
租房時聽到職業馬上就變臉;
在殯儀館工作會被認為是晦氣的,梁格格彈得一手好鋼琴,卻因為同時在殯儀館工作就被開除。
醫生想在小區對面開一個臨終關懷中心,也會被居民認為晦氣,會讓房價貶值,集體抗議。
最初的時候,三悅從不避諱死亡,她一心想死。
失業在家一年,床有多平她躺得就有多平。
她不理解為什么非得工作,為什么非要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什么不能躺平," 我們雖然沒給社會帶來所謂的價值,但也沒給其他人造成過傷害呀?"
和媽媽的矛盾激化,被趕出家門,三悅不理解為什么非得活著。
在她看來,死可比活著輕松多了,兩腿一蹬眼睛一閉,生前身后什么事兒都不必管了,她不會再為因為職場性別歧視而失去工作這件事兒心煩,也不用再為母親究竟愛不愛自己這件事糾結。
她甚至會對著肺癌晚期的患者說羨慕,說要是有人告訴她她是肺癌晚期,她就會快樂躺平了,理直氣壯當一個廢物," 簡直不要太幸福 "。
在三悅看來,死亡不可怕,反倒是一種解脫。
第一集里,大姨聽說她想死,指著深夜里的小巷子對她講:你看這條道,黑黢黢的,然后就是你自己一個人啊,不能拐彎,也不能回頭,只能向前走,就這條道,一直走到黑,這就是死。
直到在殯儀館里見過一次又一次普通人的死亡,三悅才產生了更深一步的思考。
究竟什么是死亡?
剛說完拍紀錄片的導演秦偉得了肺癌晚期,轉眼人就躺在了棺材里,作為重男輕女家庭里被偏愛的弟弟,他對姐姐一直都于心有愧。
他給三悅留下的信里寫道: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所有的恐懼和不甘,都化成了一種抽象而無解的遺憾。
修手機的人上一秒剛修完手機,下一秒就倒下了,沒有搶救得過來,最后也變成了躺在殯儀館里的尸體。
趕過來的父母泣不成聲,用熟悉的鄉音同他講話,要為他最后再打一床棉被。
一直反抗修建臨終關懷中心的大叔得了賁門癌,在生命的最后關頭跟醫生道歉,說自己只是怕房價貶值,而這個房子是他唯一能留給妻兒的東西。
麻繩專挑細處斷,普通人明明都那么努力地生活了,卻還是抵抗不過死亡。
這讓三悅意識到死亡原來如此沉重,會給往事和當下產生巨大的撞擊;死亡蠻橫到不講一點道理,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
三悅從死亡中一點一點明白了為什么要努力生活——看到了死的殘酷,從而有了生的勇氣。
最初想要輕生,但是會為了秦偉留下來的小狗努力生活。
最初覺得生活無趣,但是會因為看到了一簇盛放的小花欣喜而感動。
這部劇目前更新了四集。說實話,劇中人物張口就來的金句,就差沒把 " 我這是金句你趕緊截圖 " 寫在臉上,以及每走到一個地方就會剛好有人去世的巧合,都會給觀眾一種 " 為了感動而感動 " 的刻意。
但是瑕不掩瑜,劇里所傳遞的感情仍舊能夠打動人。
這是一個直視死亡的故事,內核卻是在寫生活的希望,并不驚悚,并不可怕,而是以一種溫和的語調告訴我們:死亡的確很殘酷,正因如此,我們才要好好活下去。
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三悅接下來的成長了,想看她在殯儀館里面對死亡時觀念的轉變,想看到她和同事們如何憑借微小的力量一點一點改變身邊人們對死亡、對殯葬行業的偏見。
也正如編劇所講,她寫的是一個向死而生的故事,她要寫的是:在殯儀館里,我們見生死,見人性,最后要見的,是——
打破偏見的決心,和向死而生的勇氣。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