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在近日舉行的廈門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啟動儀式上,廈門今年新增的14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獲得授牌。
這14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包含詩詞閩南方言吟誦、傳統紙扎技藝、廈門微雕、閩南土筍凍制作技藝等,涵蓋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5大非遺門類,均是閩南民間文化代表,體現了廈門優秀地方傳統文化的多樣性。
傳統紙扎技藝是今年新增的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這是一種以竹、木為框架,以線團纏繞固定整體結構,再糊上彩紙作裝飾的傳統美術形式。在閩南廟會、燈會和宗族活動中,常可以見到傳統紙扎技藝制成的神像和燈籠。
陳賜勇和陳賜堅兩兄弟是陳氏傳統紙扎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能申請到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很不容易。希望讓下一代還有一些學生多來學習、傳承傳統紙扎技藝,不然它是真的容易失傳。”陳賜勇說。
來自海滄的閩南土筍凍制作技藝,被評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土筍是生于沿海江河入海處咸淡水交匯的灘涂上、學名為“星蟲”的一種環節軟體動物,身長兩三寸,含有膠質,土筍凍就是用它加工而成的凍品。在海滄區的老街、溫厝村、寧坑社、山后社和海滄村、海滄社區、嵩嶼村等,都有制作土筍凍的作坊和師傅。閩南土筍凍制作技藝(海滄)傳承人協理陳林紅表示,近年來為了推廣土筍凍,他們舉辦了“非遺進校園”等活動,讓更多年輕人認識了這門獨特的非遺技藝。(海西晨報記者 葉子申)
頭條 22-06-16
頭條 22-06-16
頭條 22-06-16
頭條 22-06-16
頭條 22-06-16
頭條 22-06-16
頭條 22-06-16
頭條 22-06-16
頭條 22-06-16
頭條 22-06-16
頭條 22-06-16
頭條 22-06-16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5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4
頭條 22-06-13
頭條 22-06-13
頭條 22-06-13
頭條 22-06-13
頭條 22-06-13
頭條 22-06-13
頭條 22-06-13
頭條 22-06-13
頭條 22-06-13
頭條 22-06-13
頭條 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