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首都與疫情的較量仍處于膠著狀態,接連發生聚集性疫情和連續篩查發現社會面隱匿病例傳播,加大了疫情不確定性,北京防控形勢嚴峻復雜。本市多區也在連續開展多輪次的區域核酸篩查,為什么要多次篩查?檢測時排隊“一米線”為何變成“兩米線”?最近出現了幾起單位聚集性疫情給大家帶來怎樣的啟示?在這種形勢下,市民需要注意哪些?
針對市民關心的一些熱點問題,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管理與疾病預防控制處副處長崔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為廣大市民答疑解惑。
近期為何要開展多輪區域核酸檢測?
李侗曾:多輪次的核酸檢測與感染風險相關。目前,根據疫情形勢,本市劃定了重點區域、重點人群。重點區域,包括出現過病例的封控區、管控區等,其中可能有潛在的感染者,需要進行多輪次的核酸篩查。因為如果發現有一個感染者,就不排除還有其他潛在的感染者,可能就需要進行下一輪檢測,直到不再發現新的感染者。重點人群,包括本身被感染的風險比較大的人群,以及被感染之后傳染給其他人可能性較大的人群,比如快遞外賣從業人員、公共交通運輸行業人員等,他們接觸的人多,一旦感染會傳染給很多人,所以他們也要進行頻繁檢測。
同時,要看多輪次區域核酸篩查的結果,看陽性人員是否在封控管控區。如果發現社會面還有陽性病例,這就不排除還有沒被發現的感染者,因為病毒有潛伏期,所以需要連續篩查,直到社會面沒有出現新增病例,可能就會減少檢測頻次。
至于以區為單位開展核酸檢測,主要是考慮到病毒傳播速度太快,如果還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去檢測可能不太夠。這次我們發現很多感染者流動性很大,甚至跨區跑,要是再用原來的方法去篩查,很容易讓病毒跑到包圍圈外,所以這次采取多區進行區域核酸篩查的方式。
哪些人需要抗原檢測?普通人群是否需要?
李侗曾:抗原檢測的優點就是方便快捷,15分鐘就能出結果,但核酸檢測準確率更高,抗原只是一個補充,不能代替核酸檢測,抗原用來篩查,而核酸用來確診。我們需要利用抗原檢測的優勢,比如在一些重點區域、重點人群里,在兩次核酸之間做一次抗原,尤其是在像封控區管控區里,這里感染風險高,通過抗原可以更早發現感染者,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盡早切斷傳播鏈條。
對于普通人群來說,比如處在低風險地區,本身感染的風險很小,也沒有發熱咳嗽等新冠肺炎相關癥狀,抗原檢測的意義也不大。目前推薦的是封控區管控區人員、密接、次密接人員,以及有發熱等新冠相關癥狀的人群可以做,如果都沒有這些情況,普通人群是沒有必要做抗原的。
當前疫情形勢市民需要注意什么?
崔璨:首先要通過多渠道去關注本市疫情防控相關信息,包括日常召開的疫情防控發布會、各大主流媒體公布的信息,結合公布的相關風險點位可以快速自查,如果知道自己可能涉及風險點位和風險人群,就要嚴格按照防控要求履行自身責任義務。掌握相關信息后,也能對自己未來的工作生活安排起到提醒作用。其次,市民要做好“防疫四件套”: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聚集。
當前北京的疫情形勢下,很多市民可能主要處于兩種狀態,一種是居家健康監測、居家隔離或者居家辦公,另外一部分人群在一些必要的民生保障單位需要到崗。針對居家的人群,建議保持良好心態,做好通風,每天至少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要是處于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或者是密接、次密接、高風險人群的話,一定要嚴格落實好相關防控要求。
針對需要到崗工作的人群,在通勤方面,如果有條件的盡量不選擇公共交通,可以選擇私家車,或是騎自行車、騎共享單車、走路。如果是乘坐公共交通一定要把個人防護做好。到了單位后,辦公室盡量保持通風。單位有食堂的話,盡量帶回到工位上吃。
密接人員管控時間為何縮短為“10+7”?
崔璨:這跟新冠病毒特性相關,之前新冠病毒最長潛伏期是14天,有特殊病例潛伏期會超過14天,后7天的居家健康監測要求是針對可能會存在超長潛伏期的情況,以減少這部分人群到社會面造成影響。
而根據新的流行病學證據、循證醫學證據等,目前潛伏期在縮短,根據實際工作要求、社會面防控要求,針對集中隔離的密接人員,我們把14天縮短到了10天,7天居家健康監測時間不變,采用“10+7”的管控方案。
關于居家隔離和居家健康監測的區別,居家隔離是嚴密地落實在家足不出戶的管控要求。而居家健康監測沒有說不能出家門,這些人員在沒必要的情況下盡量不要離開家,如果有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要求,需要上班、采購等外出活動都是可以的,但要做好相應的防護和消毒,但一定不聚餐、不聚集。
最近幾起單位聚集性疫情帶來怎樣的啟示?
李侗曾:奧密克戎BA.2確實傳染性更強,其實這次我們采取的措施是比較快、比較積極的,但最近因為發現了幾個單位的聚集性疫情,導致病例數目前沒有明顯下降。單位本身也有一些疫情防控的風險點,比如辦公室較小,單位食堂吃飯的時候就要摘口罩,還有茶水間、電梯間、洗手間等處。這幾個單位聚集性疫情的暴發,提示企業要落實好自身責任,單位要發揮主體作用,給職工進行更多的教育,佩戴好口罩,采取必要的一些措施,比如減少到崗率,增加工位間距,多開窗通風,增加消毒次數等。
排隊檢測保持“一米距”為何變成“兩米距”?
崔璨:這是從病原體的傳播途徑來考慮的。新冠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一般來說呼吸道飛沫顆粒比較大,直徑一般大于5微米,不能長時間在空氣中懸浮,比如打個噴嚏,飛沫很快會自然下落,而下落的高度和距離基本上就是在一米內。但隨著病毒的變異,它不單單通過飛沫傳播,在密閉空間是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的,而且有研究顯示,在室外開闊空間,受自然風影響,病毒也可能會播散。因此,根據實際的一些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證據考慮,兩米是一個更合適的距離。
為何有些感染者做了多次核酸才發現陽性?
李侗曾:奧密克戎隱匿性強,很多人感染后癥狀很輕或是沒有癥狀,他自己不會去主動篩查。病毒感染后有一個窗口期,一般需要三四天才能測出來,最快的兩三天測出來,剛感染之后去測可能是測不到的,所以可能第一輪篩查的時候處于窗口期、檢測不到,后面第二輪、第三輪才會被發現出來。另外,采樣的時候沒有采到也可能會漏檢出現假陰性,所以有的人前面幾次都是陰性,后邊才發現陽性,這也體現了多輪篩查的重要性。在社會面不再出現新的陽性病例才能夠實現疫情的轉折,需要市民都去積極配合核酸檢測。(本組文/本報記者蔣若靜)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