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1412”城市中心體系,高質量建設“以駱崗公園為核心,輻射老城中心、濱湖中心、天鵝湖中心、東部新中心”的城市主中心、十二個城市副中心;推動肥東、肥西、長豐與市區一體化發展;近期以量子中心、科大硅谷、金融小鎮等為重點,聚力建設合肥濱湖科學城……3月21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合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草案)發布,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建議。
關鍵詞 常住人口
2035年常住人口將超1300萬人
規劃草案提到,至2035年,合肥以“創新引領的全國典范城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為發展愿景,發展成為宜居宜業宜游、創新創業創造、追夢筑夢圓夢的現代化大都市。
規劃草案指出,緩解人口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緊約束之間的矛盾,是此次規劃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合肥將以成為特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范為目標,積極探索特大城市精明發展的轉型路徑。2020年底,合肥市常住人口為937.0萬人,其中居住在各級城鎮的人口為770.9萬人,占82.3%。預測至2035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將超過1300萬人,實際服務人口超過1500萬人。居住在各級城鎮的人口超過1200萬人,占93%以上。
關鍵詞 空間格局
高起點規劃建設駱崗公園
規劃草案指出,合肥將構建“中心引領、兩翼齊飛、多極支撐、嶺湖輝映、六帶協同”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其中,中心引領指高品質建設中心城區,構建“一核四心”鉆石型城市公共活動中心體系,高起點規劃建設駱崗公園,推動肥東、肥西、長豐與市區一體化發展,提高發展活力、塑造生態引力、增強輻射能力,強化長三角副中心城市的服務職能。
兩翼齊飛指做強以高新區、經開區為引擎,以新橋科創示范區、大科學裝置集中區、西部運河新城、肥西產城融合示范區、合廬產業新城等為支點的西部增長翼;做大以新站高新區、東部新中心為引擎,以下塘產業新城、肥東產業新區、合巢產業新城等為支點的東部發展翼,促進區域更加協調發展。
多極支撐指按照中等城市標準,提升巢湖城區、長豐縣城、廬江縣城等承載能力,打造市域三大副中心。依托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打造一批特色城鎮。嶺湖輝映指以巢湖為核心、以江淮分水嶺為屏障,構建藍綠交織、山水交融的全域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格局。六帶協同指提速建設合六、合淮蚌、合滁、合蕪馬、合安、合銅六大發展帶。
關鍵詞 生態格局
以“一湖一嶺一帶”為核心
記者注意到,規劃草案指出,要構建以“一湖一嶺一帶”為核心的市域生態安全格局。傳承發揚“九龍攢珠”的經典格局。加強全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建設生態與游憩功能兼具的綠色空間體系。其中一湖即以巢湖為核心;一嶺即以江淮分水嶺為屏障;一帶即以江淮運河生態帶為紐帶;多片即董鋪-大房郢水庫、紫蓬山、牛王寨山、霧頂山、銀屏山、浮槎山、公安山等多個生態源;多廊即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店埠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西河、裕溪河、柘皋河、瓦東干渠、滁河干渠等多條河流廊道。
規劃草案強調,塑造“1412”城市中心體系,高質量建設一核四心的城市主中心、十二個城市副中心(其中中心城區九個城市副中心),將中心城區建設為近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
記者在規劃圖上看到,合肥城市主中心區域以駱崗公園為核心,北至老城中心,南至濱湖中心,西至天鵝湖中心,東至東部新中心。中心城市9個城市副中心為運河、空港、王咀湖、肥西、長豐北城、廬陽北部、少荃湖、經開、和睦湖。18大片區中心為運河南部、紫蓬、高新片區、柏堰湖、紫云湖、潭沖河、蜀山東片區、科學片區、包河片區、淝河片區、電機廠片區、卓越城片區、王崗片區、淮海大道片區、三十頭片區、肥東老城片區、長臨河片區、北城片區。
關鍵詞 創新格局
聚力建設合肥濱湖科學城
規劃草案提到,合肥市要集中布局重大創新要素資源,形成重點凸出、鏈條完整、資源集聚的全域創新空間格局,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堅實保障。近期以“一心、一谷、一鎮、三區”為重點,聚力建設合肥濱湖科學城。其中,一心即量子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量子中心”,加快建設量子信息創新成果策源地和產業發展集聚區。一谷即科大硅谷,重點在校區周邊挖潛構筑承載空間,建設集成果轉化、創業孵化、產業培育等為一體的國際科創“新基地”、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一鎮即金融小鎮,以濱湖金融區、高新區基金集聚區等為主載體,打造“科創+產業+金融”生態圈。
三區即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國際交流和成果展示區、科技成果交易轉化區,將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為創新策源強勁、成果轉化高效、生活服務完備、生態環境優美的科學新城;依托濱湖國際科學交流中心等,創設一批國際知名科學品牌活動和高端權威論壇;打造成為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核心區。
關鍵詞交通樞紐
長三角核心城市3小時互通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草案提出,合肥將四維聯運,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近期實施“1155”行動計劃,建成及在建鐵路100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城區快速路500公里、軌道交通500公里。
打造國家鐵路樞紐,至2035年,實現區域核心城市2小時直達,國內主要城鎮群3小時可達,實現從“米字形”到“時鐘形”的轉變,密度超過11公里/百平方公里。打造長三角西翼公路門戶樞紐,至2035年,構建合肥對接長三角城市群其他中心城市和國內主要城市的多走廊格局,總里程達到1130公里。市域所有鄉鎮15分鐘上高速,長三角核心城市3小時互通。
將加強合肥與長三角城市高鐵聯系通道建設,建設1小時覆蓋全省、小時緊密聯系長三角的高鐵網絡,協同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以高鐵為重點加強區域基礎設施聯通,打通向西快速通道,加密向東通道,推進合肥-南京、合肥-武漢、合肥-安康、合肥-溫州等高鐵建設。構建都市圈軌道網,建設以合肥為中心,以合六、合滁寧、合淮蚌、合安、合蕪馬、合銅為主軸的城際網和高鐵網,基本形成“1小時商務圈”。(梅辰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徐琪琪)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