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萬琳 張博嵐】瑞士選手特奧·格米爾用“Chinatastic”來描述他的北京冬殘奧之行。他解釋說,這個詞是“China(中國)”和“fantastic(棒極了)”的結合,這是他能想到最貼切的形容。在13日北京冬殘奧會閉幕式中,格米爾也實現了童年夢想——在北京“鳥巢”(國家體育場)中走一次。
北京冬殘奧會是這位瑞士殘奧名將第一次來中國。格米爾2歲因患水腫導致身體偏癱,3歲開始學習滑雪。22歲時,他在平昌冬殘奧會摘得3枚金牌,4年后他又在北京收獲高山滑雪男子滑降站姿組銅牌。在北京參加冬殘奧會期間,格米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段他與一名保安人員的自拍視頻。視頻中,他教這位“每天早上都會見到的中國朋友”用瑞士德語說“比賽加油”。格米爾說,雖然一些志愿者穿著防護服只能看到眼睛,但他們每個人都“非常友好”“都很熱情地招待我”。談到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設施時,格米爾說,中國在過去7年的冬季項目發展讓他感到驚訝。“在活動組織方面,這是我參加過的最好的比賽。”
雖然在北京并未拿到金牌,不過格米爾并未灰心,他已開始準備下個賽季。“我家里有足夠的空間來放下更多金牌……成為一名滑雪運動員是我童年的夢想,我會努力到最后。”格米爾另一個童年夢想,便是“去一次‘鳥巢’。”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與家人一起觀看2008年北京夏奧會之后,就在心里埋下這顆種子。“我肯定會再來中國的,”他希望下次來北京可以游覽長城。
為北京冬殘奧會“點贊”的運動員不止格米爾。此次共有46個代表團的564名選手前來參賽,除了對場館、設施和志愿者服務等組織方面的直觀感受,北京之行也加深了他們對殘奧林匹克精神的理解。正如格米爾所說,“殘奧林匹克精神是由情感、童年夢想和人人平等的文化混合體。作為殘奧運動員,我們可以盡最大努力把一些情感回饋給支持我們的人,也把夢想傳遞給年輕一代。”
在殘疾人融入社會的過程中,體育運動的價值一直都在。殘奧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傷脊髓的軍人們的復健治療,逐漸發展為以殘疾人為對象的國際運動賽事。北京冬殘奧賽場上,斯洛伐克冰球選手馬丁·喬帕曾在一次車禍后雙膝截肢,直到朋友帶他去看殘疾人冰球比賽后,他開始參與這項運動。他笑著告訴記者,“運動讓我交到更多朋友,我也開朗了起來。”
巴西殘奧越野滑雪運動員艾琳·羅莎為了練習滑雪,日常在巴西圣保羅州鄉村小鎮圣卡洛斯的熱帶草原、長達6公里的柏油賽道上練習,當地溫度常年達40攝氏度。“我總是說,我們的身體狀況并不重要。我們需要的是面對自身的恐懼,勇敢地去追求。”
改變不只發生在殘疾人身上。“我不喜歡別人覺得我需要被‘特別照顧’”,法國殘奧高山滑雪運動員盧·布拉茲對記者說。長期從事殘疾人志愿服務的冬殘奧會志愿者李羿,在指導其他志愿者時也經常叮囑:“如果殘障人士不想訴說,絕不要執意去幫助。精神平等,是對殘障人士最好的尊重。”
在張家口賽區國家冬季兩項中心,有一條2.5米寬、近1000米長的專用通道,殘疾人選手換上坐姿滑雪器后,可獨立完成熱身、參賽、賽后采訪整個流程。此類設計在北京冬殘奧會上還有很多。“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殘疾人選手需要平等和尊重。比如我們跟在他們身后進門,他們會幫我們開門,這種感覺非常溫暖。”冬殘奧村志愿者鄭偉博對記者說。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3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2
頭條 22-03-11
頭條 22-03-11
頭條 2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