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疫情下香港詐騙案猖獗,警方把2月定為“防騙月”。
據香港《星島日報》14日報道,香港警方去年記錄19249起詐騙案,比2020年大增23%,其中電話詐騙、求職陷阱、網戀投資和網絡釣魚“四大騙局”共造成12.7億港元損失,反詐騙協調中心成功攔截23.5億港元詐騙款。
電話詐騙案去年有1140起,是最易受騙的方式。其中涉及新冠肺炎作為行騙借口的案件有28起,騙子常假扮衛生署職員,以受害人違反防疫規定或從內地運送疫苗到港為借口騙財。電話詐騙案金額從前年的5.75億港元增加到去年的8.11億港元,主要是一名90歲老人2020年被假冒官員騙去2.5億港元,至去年3月才揭發。香港“01”網14日報道稱,“假冒官員”電話詐騙案受害者有年輕化趨勢,31歲以下受害者由45%上升至63%,特別是從內地到香港就讀的大學生,由前年的80人上升至去年的193人。曾有一名21歲內地大學生到港4個月遇上假冒官員,短短7日內被騙去300萬元。
香港警方去年接到1074起求職陷阱方面的舉報,比前年增加2.2倍,損失8510萬港元。近九成都是詐騙犯從網絡接觸求職者,單一損失金額最大案件的受害者為一名27歲人力資源公司經理。據了解,受害者在社交媒體上發現招聘“國際轉款員”的帖子,想要賺取外快便聯絡對方,騙子聲稱“老板”準備在香港投資1000萬港元生意,因在內地無法匯錢到港,指示他向6家財務公司借貸,承諾借出后可賺8%傭金。受害者隨即將670多萬港元匯至7個賬戶,之后騙子又要求他向另一財務公司借貸及轉交款項,他終發覺受騙報警。
網戀投資詐騙案由181起增加到642起,損失金額達3.6億港元。損失最多案件涉及1780萬港元,受害者為一名65歲女士,她去年10月在網上發布房屋出租,一名男子打電話說有興趣,兩人長時間聯絡后向她示愛,成功追求后游說她安裝虛假應用程序投資比特幣,并將巨款存入8個本地銀行戶口,取款后失去聯絡。警方分析說,21-50歲是較高危受害群組,女性與男性受害人比例是5︰1。
網絡釣魚案以假冒郵遞服務、金融機構和電子支付平臺居多,去年共715起,涉及款項2563萬港元。受害者多稱收到假冒本地銀行短信,要求點擊釣魚網站鏈接,輸入信息后被轉走存款。西九龍總區重案組事后拘捕17人。
為了“防騙月”,反詐騙協調中心設計了4個“虛擬騙子角色”,分別是打電話假冒官員行騙的“電騙之王”、騙財和騙感情的“騙愛玩家”、欺騙求職者的“假工祭師”,以及通過假短信和假電郵套取個人資料的“釣魚特工”,通過詼諧形式提醒市民留意。相關視頻和音頻1月開始在6家電視臺及3家電臺播放。(楊偉民)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3
頭條 22-02-13
頭條 22-02-13
頭條 22-02-13
頭條 2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