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等15部門聯合制定了《北京市重點公共場所社會急救能力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1年-2023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前,全市機場、火車站等公交樞紐以及公園、景區、體育場館等重點公共場所要實現AED等急救設施設備全覆蓋。目前,全市地鐵全路網28條線路408座車站、6個火車站已全部完成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任務,學校自動體外除顫器按計劃實現全覆蓋。
根據《方案》,2023年底前,全市機場、火車站、城市軌道交通站、交通樞紐、長途客運站、公園、景區、體育場館、大型商超、影劇院、學校重點公共場所實現AED等急救設施設備全覆蓋,鼓勵其他公共場所和大型社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配置AED等急救設施設備,全市配置總量不低于5000臺,初步形成覆蓋全市重點公共場所的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使用、管理體系;全市建成統一規范的社會急救培訓體系,并形成長效機制,重點公共場所從業人員急救知識普及率不低于80%,獲得急救培訓證書比例不低于40%。
《方案》明確了本市重點公共場所社會急救能力建設的基本原則:政府推動,社會參與;行業主管,單位主責;部門聯動,協同保障;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方案還提出了推進重點公共場所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加強社會急救信息化管理、組建社會急救專業指導團隊等八項重點工作任務。
今年,市政府將“實現地鐵站、火車站、學校自動體外除顫器全覆蓋,做好急救技能培訓,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作為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之一積極推進。截至目前,地鐵全路網28條線路408座車站、6個火車站已全部完成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任務;學校自動體外除顫器按計劃實現全覆蓋。同時,市衛健委積極推進社會急救培訓,著重加強重點公共場所人員急救技能培訓,開展線下公眾急救培訓12.1萬人次,地鐵站已實現每個班組8人中至少有3人取證;線上急救培訓專題課程覆蓋396萬人次。
下一步,市衛健委將堅持首善標準,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科學謀劃公共場所AED等急救設施設備的配置范圍、管理模式和急救知識技能培訓。按照前期先解決有,后期再提升的思路,分步實施,穩妥推進,逐步提升本市社會急救能力,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記者蔣若靜)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