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蓮花山上,郁郁蔥蔥,紅旗飄揚。從山頂俯瞰,城市高樓林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今天上午,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將在深圳隆重舉行。就在三天前,《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正式發布,賦予廣東、深圳新的重大歷史使命。
中國經濟特區吹響了再出發的號角。
崢嶸歲月,奮進不止。40年前,中國創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不僅為中國快速健康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也為世界后發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發展方案。
思想領航,闊步前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親臨廣東,并視察深圳、珠海、汕頭等經濟特區,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為廣東新征程把舵定向。
四十正青春。深圳領銜的廣東經濟特區“兄弟連”,已再度鼓滿風帆,勇當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輝彼岸的“沖鋒舟”,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闖與創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發紅包了!每個200元,有5萬個!”10月8日晚,深圳率先開展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的消息持續刷屏。這是數字人民幣在國內的首次公開大范圍測試,意味著中國數字貨幣再度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時間前移到8月24日,隨著首批18家企業上市,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這一重大改革任務正式落地,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開啟了走向世界一流的加速度。
“這對于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指出。
30年前,新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聲交易鐘聲,便敲響于深交所。
作為深交所主要籌建者之一的禹國剛說,深交所的成立,是特區人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產物。深圳由此在中國資本市場筑起了一座里程碑。
只有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看到別樣的風景。從歷史的山巔回望,經濟特區猶如中國改革之劍,改革堪稱經濟特區發展之魂。
40年來,廣東經濟特區敢闖善創,實干勇毅。深圳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珠海開創“科技重獎”先河,汕頭率先實施“24小時審批答復”……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史詩級探索,在這里奔涌向前。
40年來,廣東經濟特區披荊斬棘,高歌猛進。深圳走完了國際發達城市上百年走過的歷程,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奇跡;珠海現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四;汕頭蝶變成為和美僑鄉、粵東明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特區書寫了華麗的篇章。
廣東經濟特區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黨中央關于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有力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先鋒隊。中國經濟特區的發展路徑,值得一些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借鑒。”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評價道。
經濟特區再出發,新的變化正在發生。深圳西北部,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開門迎新”、鵬城實驗室入駐、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臺等項目陸續開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光明科學城快速崛起。
平均每平方公里有8.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每天有71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深圳迸發出創新的“洪荒之力”,錨定全球創新領先極的新坐標。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從改革試驗田到創新策源地,廣東經濟特區腳步不停,勇立潮頭!
內與外
“國家窗口”邁向雙循環樞紐
世界500強企業戴爾科技集團把在中國的第一家企業解決方案中心設在深圳。“這里的開放性吸引著我們。”該集團全球副總裁周兵說。
外資企業涌入深圳的熱情持續高漲。今年上半年,深圳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近2000家,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逾5%。目前,已有近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布局深圳。
自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毗鄰港澳的深圳、珠海、汕頭等經濟特區成為鏈接世界的窗口,如海綿般吸收著來自全球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兩條腿”快跑,“內力”持續增強,“外力”也不斷釋放。
在內與外的淬煉中,經濟特區鑄就了現代產業的堅實脊梁。
如今,深圳的“三來一補”早已進化成了“三新一高”(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高新技術),5G、基因測序、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也走在世界前沿。珠海以新一代電子電路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設備為重點,加快培育五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
經濟特區企業“軍團”如雨后春筍冒出。華為、騰訊、平安、格力等9家企業登上世界500強榜單,大疆、奧比中光、歐比特、奧飛等后起之秀嶄露頭角。
在內與外的聯通中,經濟特區弄潮于世界經濟的大海里。
深圳外貿出口額連續27年居內地城市首位,對外投資存量名列全國第一,“蛇口模式”還被推廣到吉布提、白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擁抱雙循環,廣東正致力打通市場、產業、經濟社會循環,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
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看來,經濟特區將肩負起新使命,以更開放的環境連接世界經濟,重塑中國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在內與外的交融中,經濟特區演繹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數以萬計的一次性醫用口罩從深圳發往韓國釜山等地,包裝箱上印著韓國古代詩人許筠的詩句。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文明的橋梁跨越千山萬水。
從深圳到珠海、汕頭,各類文化在交流互鑒中和諧共存。有“百載商埠、著名僑鄉”之譽的汕頭,以僑為橋,依托獨特優勢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關系。
從開放窗口到雙循環樞紐,廣東經濟特區激流勇進,奮楫爭先!
攻與守
“二次創業”再立新功
風起南方,中國改革開放已呈萬馬奔騰之勢,經濟特區、新區、自貿試驗區、國際自貿港等各顯身手。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融合交匯,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廣東經濟特區如何“二次創業”,如何“特”下去?
經濟特區既要“守”,全力確保完成“六穩”“六保”、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等目標任務,當好“安全閥”和定盤星。
經濟特區亦要“攻”,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接續奮斗,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當好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試驗平臺、開拓者、實干家,為實現中國夢不斷探路開路。
攻守之間,重大平臺快速迭代,叩開未來之門——
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邁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作為“特區中的特區”,深圳前海累計推出了226項全國首創或領先的制度創新成果,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計注冊港資企業1.17萬家,已成為與香港關聯度最高、合作最緊密最成功的區域。
得益于商事登記全程電子化和標準化,目前橫琴最快10分鐘即可完成企業開辦手續。謀劃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不斷深化珠澳合作,珠海正攜手澳門共同挺起大灣區重要一極。
攻守之間,改革挺進“深水區”和“無人區”——
成為全球首個5G獨立組網全覆蓋的城市;表決通過《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等一批全國首創重要法規;率先在全國實現全市域全部河流消除黑臭……深圳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探索,劍指全球標桿城市。
聚焦綜合授權改革試點,一系列戰役戰略性改革和創造型引領型改革正在孕育之中,首批清單將推動國際合作辦學、藥品和醫療器械審批、外匯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試。
這背后,經濟特區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上不斷作出示范。經濟特區的新擔當新作為,不斷增強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
攻守之間,經濟特區“兄弟”心手相牽,同向共進——
在區域協調發展的“棋盤”中,“深度協作”成了特區共同的心聲。這將為廣東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和大灣區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深圳與汕頭已探索建立“核+副中心”常態化交流溝通機制。作為全國唯一以“華僑”為主題的國家級改革創新平臺,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計劃與前海創新合作機制,推動資源優勢互補和產業共建,最大程度匯聚僑資僑智。
“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
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廣東經濟特區定能乘風破浪,再立新功!
南方日報記者 胡良光 鄭佳欣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