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京報記者對話上海臺風研究所副所長湯杰。
臺風天里放氣球
新京報:你們是怎么成功把氣球放上天的?
湯杰:我們先給氣球充氫氣,充氣就花了十多分鐘。我們還買了一張很大的床單,我和另一個同事把床單撐開,給充氣的氣球擋風。好不容易把氣充滿了,我們得拼命拽著氣球,尋找一個間歇期,讓氣球能夠升上去。氣球不是充好了氣就可以放的,它下面拴著的觀測裝備不能觸碰到任何硬物,只要碰一下就作廢。但是也不能等待太久,因為氣球本身是個橡膠制品,經過大風不斷的拉扯,就像橡皮泥失去了彈性一樣,到高空時可能就無法膨脹了。
新京報:在臺風中施放氣球難度是否很大?
湯杰:我們這次使用的臭氧探空氣球凈重是1600克,充了氣比一輛小型卡車還要大。在11級風力的條件下,就會特別招風。臺風登陸時,風向瞬息萬變,要不斷地變方向跟它“拔河”,不僅費力氣,還得“斗智力”,我們同事最后虎口都勒得發紅了。
8月10號凌晨臺風登陸時,觀測點的風力在10級以上,雨打在臉上,就像有人不斷在抽你耳光,或是用小石子往臉上扔一樣。眼睛幾乎難以睜開,我當時戴了眼鏡,還加了一副護目鏡,有的同事就干脆把眼鏡給摘了。
新京報:成功放飛時心情怎樣?
湯杰:感到解脫和開心,也有差一點兒就壞事了的僥幸,因為當時附近有一個一米多高的障礙物,氣球下面拴著的探測裝備飛過它時距離不到一尺,如果不小心撞在上面,裝備就全廢掉了。
氣球探空的數據更直接準確
新京報:施放氣球的目的是什么?
湯杰:主要是為了用直接探測手段探測大氣中的溫度、濕度、壓力和風速,這次有臭氧探空,也可以精確測量一下大氣中臭氧的濃度和擴散的變化。氣球下面會搭載臭氧探測器,升到高空后,可以把空氣吸入里面,分析其成分和濃度,最終得到所在高度和環境的臭氧分布情況。
新京報:只能通過放氣球這種方式嗎?
湯杰:雷達和衛星也可以,但它們是遙感,相較而言,氣球探空的數據更直接也更準確。氣球探空是我們國家乃至全世界通行的、幾乎是最可靠的探測空中氣象要素的手段。
新京報:為什么一定要在臺風里放呢?
湯杰:在臺風登陸過程中,臺風能不能以及多大程度上會把高層的臭氧往地面上帶,是不是應該把這個作為環境污染事件來做一些相關的研究和預警,目前還是未知的。一旦掌握了這個規律之后,我們就能為公眾提供更好的環境氣象的保障。為了比較臺風過境前后的變化,我們選擇了在臺風登陸的前、中、后期分別施放臭氧探空氣球。
新京報:除了氣球,還需要哪些設備?
湯杰:我們隨車攜帶了風廓線雷達、激光雨滴譜、激光雷達等設備,這些都是可以在地面使用來進行觀測的。
新京報:臺風過境很多省份,為何選擇舟山作為觀測點?
湯杰:這次我們主要是以臺風的內核區域以及外雨帶為觀測目標,除了舟山,在溫州、臺州和福建的霞浦縣也有我們的觀測基地,我們實際上有四個點同時在對臺風開展觀測。在舟山,綜合考慮了地面、安全、交通等因素,我們選在朱家尖國際郵輪碼頭附近。這是一個離海岸線不是太遠,比較開闊的地方。
每年“追風”四五次
新京報:上海臺風研究所為何要組建這支臺風野外觀測團隊?
湯杰:直接的觸發動機是2006年的兩場臺風——“碧利斯”和“桑美”。“碧利斯”其實是很弱的臺風,卻在湖南造成了嚴重的泥石流滑坡災害,“桑美”在福建和浙江登陸時,也給當地的漁民和漁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我們臺風所是國內唯一一個臺風專業科研業務機構,那之后,我們深刻感受到,不能只待在辦公室,等美國人或者日本人的數據,在紙面上去做預報,必須自己進行臺風相關數據的采集。2007年,在國家、上海各級氣象部門和科技部的支持下,我們所的趙兵科博士領銜組織了這支臺風野外觀測隊伍。
新京報:你們每年都要追逐臺風嗎?
湯杰:以前是一年1到2次,這幾年慢慢在增加,現在我們每年大概出去4到5次,未來還可能逐步增加。
新京報:你們通常會挑選什么樣的臺風來觀測?
湯杰:我們的選擇和臺風的大小沒有必然的聯系,相對來說,大臺風比較容易觀測到,小臺風移動快,變化往往會比較快,就更難抓。對華東影響比較厲害的,我們基本都會去觀測。華南的臺風我們會有所選擇,比如我們預計在10月份試驗無人機、火箭這樣的新型裝備,由于華東的空域很難申請,我們傾向于放在華南去試驗。
新京報:你們的觀測和研究跟普通民眾的生活有什么關聯呢?
湯杰:簡單來說,觀測臺風登陸以后能維持多久,可以提高我們今后對臺風的預報能力。分析臺風帶來的降雨到底有多大,可以提高我們對于臺風登陸后強降水的預報水平。比如這次的“利奇馬”,它的影響范圍比較大,持續的時間比較長,是個高影響的臺風,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如果我們采集這方面數據,今后要再碰到類似的臺風,就能大大提高預報準確率,減少一些災害。
進行臭氧探空,則是為了弄清臺風登陸可能給周邊帶來的環境污染,因為臺風有可能會把平流層的臭氧帶到人類活動的經濟層上,而臭氧對人類的健康還有一些人類生產生活活動都會有負面的影響。
新京報:目前你們的研究工作已經有了哪些成果呢?
湯杰:你可以到微信里去搜索一個叫“臺風檢索系統”的小程序,這是我們為公眾提供臺風動態的一個免費產品。在所有亞太國家中,我們國家擁有最完整的臺風相關數據庫,包含了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2018年所有的臺風相關數據,這個數據庫也是我們研發的產品,在中國臺風網免費為公眾提供服務。我們還為氣象部門提供不少臺風預報方法和預報產品。另外,我們每年都會制作一本臺風年鑒,每十年出版一部臺風氣候圖集。
新京報:在進行臺風觀測時遇到過什么危險嗎?
湯杰:我們探測車的窗子是向下開的,2015年的一次觀測任務中,風雨實在太大,雨從下面往上沖,直接就沖到我們的大卡車里面,造成很多裝備短路,修了大半年才全修好。去年“瑪麗亞”登陸時,我們的觀測點離登陸點只有六七十公里,風暴潮起得非常快,很快就把我們車給淹了,人員是安全撤離了,但車被徹底破壞,又修了大半年才修好。
所以今年我們特別強調觀測的安全性,制定專門的安全制度,購買專業的野外觀測試驗人員保險,還設立了專職的觀測安全員。另外,每到一個觀測點,我們首先要選一個必要時可供撤退的緊急避難點。
新京報:團隊成員的家人會擔心嗎?
湯杰:會擔心的,但這是我們的工作,我們也盡可能讓家人放心。我們一直說,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放棄觀測,再必要的時候貴重的裝備也可以放棄,但一定要保證人員安全地回去。我們還沒有發生過人員傷亡事故。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