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等女兒回家的石屋已家徒四壁
林作喜今年65歲,妻子70歲,都偏瘦。親戚感慨,他們“是讓命運磨(成這樣)的”。
林作喜夫婦的家在開州區和謙鎮的一個小山村里。開州北部連著大巴山脈,林家的小屋是一座有雨棚的石屋,在半山腰上。
現在,林家石屋門口正在修路,一路全是石塊,從路口下去,還要下一個小溝坎,走一段小路,才能到家門口。
8月3日,這座石屋前掛起了“歡迎林蘭蘭回家”的紅色橫幅,23年來,這個家徒四壁的小屋還是第一次出現喜慶的場面。
這間石屋里住著林作喜和妻子。夫妻倆沒什么技能,只能在地里伺弄莊稼,林作喜有點力氣,經常到工地上做小工,“別人喊我做啥我做啥。”
除了種地、打工,夫妻倆還去了很多的地方,目的只有一個——尋找女兒。由于多年尋找無果,妻子不堪打擊得了瘋病,用林作喜的話說就是“慪成狂”。
失散
6歲獨女放學沒回來,一走23年
1990年,林作喜夫妻高齡得女,取名“林小蘭”,后來改為“林蘭蘭”。
1996年的一天,林蘭蘭6歲,上學走后一直沒有回來。“上學有5公里左右的路程,大人走二十幾分鐘,娃兒要走個把小時。”林作喜做夢也沒想到,這段上學路,竟然成了他與女兒分別23年之路。
到了放學時間,女兒一直沒有回來,林作喜連忙沿路去找。路上遇到村里的一個啞巴對他比劃,大意是女兒被人抱走了。
等到女兒再回來,卻是23年之后的事了。
尋找
夫妻倆四處“掙錢”“尋女”
女兒走丟的當天,林作喜得到“線索”:女兒上了到萬縣(現在的萬州)的大車。
林家派出四個人,沿著萬州一線尋找。擔心“線索”有誤,其余人還往四川茂縣、云陽等方向沿路搜索。林家還報了警,盡管有民警的協助,找尋卻始終無果。
“能去找的地方都找遍了,能想的辦法也都想了。”第一次的尋找持續了一段時間,回到家中,夫妻倆也無心干其他事,不停地到處打聽,聽到哪里有孩子走失,都想方設法去看。
漸漸地,家里的積蓄耗光了,夫妻倆就到地里、工地上忙活,掙到了錢,就揣著去尋女。“最開先的時候,主要靠種地,要到冬天才有錢出去。后來,基本上是在工地工作一段時間就去(尋女)。”林作喜說。
如果女兒還是沒找到,接下來怎么辦呢?林作喜的回答是:“找點錢,接著找!”
總而言之,沒找到女兒之前,這種循環一直在持續。
幫助
感謝所長接力,感謝所有好心人
林作喜說,尋女的事出現轉機,要感謝一個叫唐清明的派出所所長。2018年,唐清明所長向他建議“DNA入庫、尋親信息上網”,才有了女兒能被找到的機會。
林作喜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強認識一些字,他還是清晰地記下了這位開州區和謙鎮派出所前任所長的名字,“三點水加三橫一豎,下面一個月字;明是一個日一個月的明。”
尋親信息入庫入網為后來“寶貝回家”志愿者提供了必要支持。后來,唐清明調離何謙鎮派出所,這事就落到了一位涂(音)姓所長的身上。
“涂所長專門來我家找過我,做了筆錄調查。”林作喜對此記憶猶新,“女兒能夠找到,要感謝黨和政府,要感謝所有的好心人。”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