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航次示意圖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周懷陽教授帶領的科學家團隊12日登上了自上海前往廈門的航班,為同濟大學主導的、即將于4月16日啟航的“嘉庚”號南海遙控深潛科考航次進行最后的準備。
這是由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領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深部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組織的一次重要科考航次,所租用的加拿大遙控無人深潛器“ROPOS”將極大地助力此次科考,并將實現中國首次深海海底深潛的實況直播科普活動。
本次科考為期一個月,將于4月16在廈門啟航,5月15日返回廈門。將租用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船上加載租用的加拿大遙控機器人“ROPOS”,圍繞“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的科學目標,在南海的東北部與中部,聚焦海山、深海沉積和冷泉系統三大主題,開展水深1000米至4000米海底的原位觀測、實驗和采樣工作。一共有來自中國9所高校、科研所的22位科學家參加此次科考,涵蓋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生物等專業,同濟大學周懷陽教授擔任此航次的首席科學家。
周懷陽教授介紹,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際上的科學深潛已經形成了以非載人的ROV、載人的HOV以及無機械手的AUV等三種主要水下運載器并存、各具優勢、互為補充的局面,ROV在面對惡劣海況、工作時長、作業效率、自動化程度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這些觀念在我國尚未形成共識。
“ROPOS”(ROV)是國際著名的遙控無人潛水器,被稱為“世界上最能干的潛水器”,在深海的科考與工程應用上已有數十年的工作經歷,工作水深從數百米至4500米,可在水下連續工作幾十個小時,并可實現對水下工作在岸上的實況轉播。相信如果此航次成功實施,不僅將為南海研究作出重大貢獻,還有利于提高我國載人或無人深潛器的工作效率和協作方式。
此次遙控潛水器“ROPOS”除裝備兩個Shilling機器人學TITAN4型號的7功能機械手外,還配備有先進的高清攝像機、高靈敏度全畫幅12.1萬像素數碼相機,以及功率為3700W的深海照明系統。它將攜帶多種作業工具(PushCore沉積物采樣管、溫度傳感器、Suction取樣裝置等等),采用24小時連續水下工作的方式開展作業。船上科學家也將采用分班作業制,與“ROPOS”操作人員密切配合,爭取獲得高效、高質量的航次科考成果。
此次航次還計劃面向大中學生及海洋科學愛好者,通過定點聯網的方式,開展數次的水下直播科普活動。屆時可觀看到海底實況、遙控機器人在海底的采樣和觀測實況、科考船上實驗室和科學家的工作情況,還可了解科考船在海上航行和作業的駕駛狀況,并與船上科學家進行互動。
作為中國海洋科學領域迄今最重大的基礎性綜合研究計劃,“南海深部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自2011年啟動以來,參與該計劃的國內30多個單位、400多位重要科研骨干廣泛運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如深拖、載人深潛、大洋鉆探,加上高效的國際合作,對南海海盆的起源、形成過程和現代過程展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創新性認識。今年,“南海深部計劃”進入“沖刺”階段,此次遙控深潛航次的實施,將為該計劃的圓滿收官作出重要貢獻。屆時,南海有望成為國際上研究最為深入和全面的邊緣海之一。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