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稱,我有一群朋友春節(jié)不喜歡回家過年——怕被催婚的單身人士。
“一回家,親戚朋友問的都是個人問題,煩死了。”玲玲(本文人物均為化名)自從去上海念大學(xué)、再到北京從事環(huán)保倡議工作以后,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和山西老家的親戚沒有太多共同話題。沒有別的可聊,對方總會慣性地追問她結(jié)婚了沒,她又不覺得自己跟對方熟悉到可以掏心傾訴找不到適合對象的寂寞,就只能艱苦地保持笑容尬聊。
老家山東的鄭海說:“我畢業(yè)后就在外地工作,每年回家的時間很有限,回家本應(yīng)該非常開心才對,但是因為結(jié)不結(jié)婚的問題,搞得大家很不愉快。”
他的父母先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催,就是“叨叨叨叨叨”,雙方大吵,最后沉默以對。“我經(jīng)濟獨立,不必靠父母。但家庭的冷暴力,比什么都難受。”
姚寧解釋,結(jié)婚只是長輩催的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最先是被催著相親、被相親;有了對象以后被催婚,婚還沒結(jié)就被催著要小孩;有了第一個孩子,過年家里的老人都在催,什么時候給弟弟要個妹妹。長輩滿滿的套路!”
33歲的陸大偉這么分析父母催婚的出發(fā)點:“一是為我好,心疼我一個人在北京生活沒人照顧;二是為他們自己,希望能盡早履行傳宗接代的義務(wù),享受子孫滿堂的福分;三還是為他們自己,滿足他們和身邊人交往時的虛榮心,這在小地方的熟人社會比較嚴重。”
“90后”鄭海不喜歡從結(jié)婚防老的角度考慮問題,認為這么做的目的性太強。他也不接受從傳宗接代的角度去看待婚姻,認為延續(xù)基因是過于強化人動物性的一面。“我明白父母的出發(fā)點,但感情是兩個人的事,外人不應(yīng)該插手,包括父母。我的人生的大方向,我希望自己掌控。”
據(jù)說在淘寶、QQ群里,可以租人假扮男友或女友,帶回家過年見長輩交差。為了近距離了解中國家庭怎么看待子女的終身大事,我通過朋友圈廣告,愿意免費扮女友,初一上有催婚煩惱的朋友家拜年。
結(jié)果:我失敗了,沒有人愿意“租”我。不過這個小試驗給我兩個體會。第一,在身邊工作的朋友,大多表示不會考慮租人,原因包括拒絕把人給物化。他們雖然很久以前就聽說可能有租男友、租女友的事,但身邊都沒有真正這么做的朋友。這提醒了我,中國的社會現(xiàn)象有地域之分,不能以為在媒體報道看到的一些新鮮奇怪的現(xiàn)象,放之全中國而皆準。
第二個體會讓我特別感動。有個大齡的朋友認真考慮了半天,終于還是決定不這么做,理由是擔心父母空歡喜一場過后太失望。盡管被催婚讓他感覺很煩惱,但說到底他還是心疼父母的。拋開世俗傳統(tǒng)和養(yǎng)老的物質(zhì)需要,家人就是這世上最心疼你的人。
資料圖:一名市民在濟南千佛山公園舉行的“七月七相親大會”上用手機記錄相親信息。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