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頭源遠流長,可追朔到唐代。葫蘆頭”泡饃是陜西名小吃之一,原料為豬腸、豬肚子,做得別具風味,入口濃香又不膩,美味無比。為啥叫“葫蘆頭”呢?故事還得從藥王孫思邈義贈藥葫蘆說起...
相傳,有年秋天,當時正值雨季,孫思邈從終南山、太白山采藥行醫返回家,在杜曲川過河時不慎落入水中,幸好被一青年搭救才免遭于難。那青年叫呂望才,就住在附近的河坡村,平時人挺勤快,之前以殺豬賣肉為生,后因肉價不穩虧了不少本錢,因此在村口大路邊開店,改做豬大腸泡饃和豬雜糕熟食生意。
孫思邈在呂家店里歇息了一晚。第二天,呂望才一大早就起來煮湯烙饃,為一天的生意做準備。誰知湯鍋揭蓋,孫思邈卻聞到一股腥臊味。
孫思邈嘗了一口,也覺得腥味太大,仔細一問,才知道是加工方法不對。為了感謝救命之恩,孫思邈指導呂望才重新處理加工腸肚。下鍋后孫思邈從拐杖上解下藥葫蘆,向鍋里倒了花椒、大香、上元桂、良姜等藥料,臨行前把藥葫蘆送給了呂望才,鄭重地說:“我叫孫思邈,以采藥行醫走四方為生。這個葫蘆里裝著幾味除腥解臭的草藥,日后煮腸肉作湯,放一些進去,保你湯鮮肉腸味美。”
呂望才為了感謝孫思邈的指點之恩,就將藥葫蘆懸掛門首,并將所賣“煎白腸”改名為“葫蘆頭”,葫蘆頭也因此成為了西安有名的小吃,一直流傳至今。
1935年前后,張學良的東北軍調到西安后,戰士因水土不服,飲食差異,腹瀉、感冒、腰酸腿痛等疾病不時增多。后來,有病戰士不想吃軍營里的“大鍋飯”,到“春發生”吃葫蘆頭開開口味,不料吃后頓覺精神爽適,食欲大增,腹瀉、感冒反而治好了。實際上這其中有中醫“以臟補臟”的食療理論。
張學良將軍發現此事后,命令軍營廚師仿做“葫蘆頭泡饃”,并列為“病號飯”。可是軍營里做出的葫蘆頭,既不好吃也不能治病。后來,軍部研究,每天發20份“病號飯”牌子,通知“春發生”泡饃館優先照顧。
葫蘆頭不僅味道鮮美,且有食療價值,故而它能久盛不衰,深深扎根于民間。其好處有一首詩可以概括:
肉如玉環湯似漿,
五味和中適口嘗。
辣油紅潤晶如珠,
腥味盡除滿口香!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