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所在的地區,是四川通往西康、西藏地區的交通要道,來往的商旅甚多。在未建橋之前,人們大都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但因為水流湍急,過河十分不易。
三百年前,藏族和漢族的物質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轉渡。因渡河不及時,大渡河兩岸經常貨物堆集如山,一些鮮活食品(比如說山珍、肉菜)因無法過河而腐爛,而頻繁的軍隊調動在這里也成了梗阻。
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為了祖國的統一,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橋梁,經過一年的修建,大橋于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平定”(平定西藏準噶爾之叛亂)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瀘定橋因此而得名。
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為“瀘定橋”,而橫批為“一統河山”(從左至右看),可見康熙對當時疆土完整的意愿;而反過來看,“山河統一”又表現了他對疆土完整統一的一種喜悅。由此可想,鐵索橋對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應明白“瀘定”二字的意義了。
從此瀘定鐵索橋便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這塊御碑如今還屹立在西橋頭。橋東還有康熙48年的“御制瀘定橋碑記”。
兩岸橋墩為木結構古建筑,風貌獨特,為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
陳運和用詩《瀘定橋》評價“人間從未望見這種橋 一座如此簡陋的橋 一座十分驚險的橋 一座跨越激流的橋 一座飛躍峽谷的橋 一座用毛澤東詩詞筑起萬代牢固的橋 一座被新中國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橋”。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