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引述專家的話透露稱,一些OTA正準備上線“代訂技術費”,以解決目前機票代理市場的難題,同時,該費用“將在消費頁面上作明示”。
外航司和OTA一直在收取費用
針對代訂技術費,解釋稱,”畢竟消費者享受了機票代理的增值服務、個性化服務,支付一定的相關費用也屬合理。”
但不管是此前市場提出的“服務費”也好,現在傳出的“代訂技術費”也罷,國外OTA和航司早已針對全球的用戶收取相關費用很多年。
美國媒體CBS財經2002年的一篇報道顯示,Expedia稱,“由于航空公司支付的機票傭金下降,公司開始每出售一張機票收取5美元的費用”。據了解,其他OTA,如Orbitz Worldwide、Travelocity等也在收取不同金額的代訂技術費。
此外,世界OTA巨頭Priceline和Expedia在退訂和改簽費用的收取上是一致的:均提供自助功能,如果用戶通過自助完成退改,除航司收取的費用外,不收取額外費用;如果用戶尋求人工服務,則收取一定的費用,Expedia收取每人每次25歐元,Priceline則沒有明示具體費用。
Expedia收費截圖
Priceline收費截圖
實際上,國外航司也有類似做法,比如通過電話預訂或柜臺預訂機票的,部分海外航空公司也會向旅客收取人工服務費,比如漢莎航空、大韓航空等。
大韓航空收取費用截圖
機票代理“日子艱難”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曾表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允許旅游相關企業向供應商和消費者收取一定金額的服務費,前提是收費要透明公開,讓消費者自主選擇,明明白白消費。
專家認為,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國人已經接受了為支付、音樂、視頻等曾經免費的互聯網產品支付費用,此時上線“代訂技術費”不失為一個合適的解決之道,機票行業或許也將因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而此舉,據媒體報道,或也將解決機票代理行業的“擰巴”難題——消費者“不爽”、票代“不盈利”、監管方“執法難”。
公開資料顯示,從2015年開始,多家航空公司均大幅提高了“提直降代”力度。這讓此前曾風光無兩的機票代理的日子卻越來越艱難。
此前,某OTA平臺市場部人員透露,目前,每賣出一張國內機票,航司補貼的定額代理費用不足10元,而銷售成本平均在14—16元左右,這些成本包括人力成本、電話費成本、網站或移動端技術的框架搭建與更新成本等等,機票代理的利潤難以覆蓋成本。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