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李震 裴熔熔 通訊員 吳佩鍔】“引導信貸擔保業務向農業農村領域傾斜,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這是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八年作出部署。
在此背景下,河南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河南農擔公司)如何發揮政策性擔保“財政+金融”“政府+市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破解農業發展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如何通過以學促干,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效應,推動模式創新和科技創新,“擔”起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重任?近日,河南農擔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刁玉新接受大河財立方記者專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堅持模式創新
累計支持新農主體融資超800億元
今年,是河南農擔公司走過的第七個年頭。河南農擔公司始終堅持“專注服務農業、專注服務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政策性功能定位,以數智農擔建設為引擎,不斷創新財政金融協同支農模式,全力破解“三農”融資難題。
刁玉新介紹,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部署,目前農業仍是弱質產業,新農主體仍是弱勢群體,資金短缺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瓶頸。特別是進入“十四五”時期,從中央到省委省政府,農業信貸擔保工作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如何發揮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功能作用,創新財政金融協同支農合作模式,真正形成協同支農合力,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到刀刃上來,引金融活水精準支持農業產業?
創新合作模式,放大財政支農政策效應。河南農擔公司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問題,從頂層設計入手,不斷創新政銀擔合作,聯合地方政府和銀行,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責任共擔、風險共管”原則,以數智農擔建設為引擎,以“金融服務、信用評價、產業支撐、風險防控”四大體系為支撐,綜合運用風險補償、貸款貼息、保費補貼、應急續貸、支農支小等政策工具,通過建立風險分擔、應急續貸、懲戒熔斷、風險化解和處置五大機制,構建了以“模式風控、補位合作、集群作業”為特征的新型“政銀擔”模式,實現各方互信補位、全流程融合、流水線作業,形成財政金融協同支農合力,打通金融支農“最后一步路”,有效破解“三農”融資難題,放大財政支農政策效應,打造財政金融聯手助推鄉村振興“河南模式”。
創新業務模式,精準支持農業產業發展。河南農擔公司立足河南省糧食、兩牛、油料、生豬等重點產業和縣域優勢特色產業,突出“一縣一業”“一鄉一特”,聯合地方政府和農業農村等部門開展產業梳理,從調查研究中發現問題、總結提煉共性經驗,在全省136個縣梳理形成27類產業、56個細分行業額度測算模型,形成產業服務方案。針對產業鏈各類新農主體融資需求,場景化開發開發擔保貸款產品,建立“豫農擔+N”線上線下純信用產品體系,實現合作模式、產品方案、服務對象和產業項目的精準匹配,精準支持農業產業,推動產業項目從“小弱散”向“專精深”轉變,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數字鏈和金融鏈“五鏈同構”。
創新服務模式,豐富為農服務應用場景。河南農擔公司開發新農主體信息采集云平臺,專線接入人行征信、河南公共信用平臺,利用數字化手段對新農主體進行大數據精準“畫像”,并根據信用和生產經營變動情況對其星級評定和預授信額度進行動態調整,為全省40多萬戶新農主體建立“融資身份證”,極大提高了擔保貸款可得性和便利性。通過項目推送、業務受理、自動審批等實現“一鍵觸達”和“24小時在線”服務。
在創新驅動下,新型“政銀擔”模式實現了擴面提標。截至2023年7月底,河南農擔公司已與128個縣級政府簽署合作協議,與中農工建交郵儲民生等7家省級銀行、110家地方法人銀行開展合作,在114個縣(市)推廣新型“政銀擔”模式;累計為各類新農主體提供政策性貸款擔保59.4萬筆,擔保總額808.44億元;在保余額13.46萬筆、207.19億元。2023年新增擔保5.66萬筆,擔保額127.81億元。
新型“政銀擔”模式打通合作各環節堵點,促進財政金融有機融合,形成協同支農合力,有效破解了“三農”融資難題,不僅是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創新,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為金融助推鄉村振興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探索出有效路徑。新型“政銀擔”模式被寫入2022年河南省委一號文件和省政府出臺的相關涉農文件,并入選財政部全國地方財稅體制改革典型案例、農業農村部金融支農十大創新模式和河南省金融支農典型案例,作為優秀典型在全國推廣。
打造“數智農擔”
賦能新型“政銀擔”提質增效
刁玉新介紹,自成立以來,河南農擔公司按照“輕架構、垂直化、扁平化”農擔體系要求,始終堅持科技創新戰略,打破傳統擔保行業在項目盡調、保后管理和風險防控等環節完全依賴人工的做法,堅持以金融科技取代人海戰術、以信息化技術驅動農擔工作提質增效,推動擔保業務從“勞動密集型”向“數據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轉變。
如何利用數字手段,改變傳統擔保與銀行被動合作的現狀,提高為農服務效率、降低綜合融資成本,防范化解風險,破解“三農”融資難題?刁玉新講了一個例子。
“公司早期與農戶簽訂的都是紙質合同,由全省各地客戶經理收集整理后統一拿到鄭州總部蓋章,既費時又費力,影響業務辦理效率。”刁玉新表示,河南農擔公司全面推進“數智農擔”建設,全面構建云-數-智-算融合架構,增強數字化服務能力,持續提升服務能力、工作效率、風控能力、內控管理。
為此,河南農擔公司自主研發了大數據管理云平臺,隨著OCR智能識別、衛星遙感、人工智能(AI)、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等技術全面應用,擔保業務實現全流程線上化、批量化、自動化辦理,減少了90%以上人工操作環節,大大提高了辦理效率和工作質量。目前,河南農擔公司客戶經理人均管理在保項目達1150個,遠遠超過傳統擔保、銀行等金融機構平均水平。
“目前,我們的單筆放款時間從原來的7~15天,縮短到了2小時以內,其中80萬元以內的小額擔保貸款和200萬元以內的行業標準化擔保貸款,業務辦理時間在20分鐘以內。”刁玉新表示。
科技賦能助推業務降本增效,最終惠及新農主體。河南農擔公司大數據風控體系上線后,依托“大數據+決策引擎”智能風控雙平臺,實現覆蓋保前、保中、保后全鏈條的批量化、自動化智能風險防控,使項目風控審查管理成本下降90%以上,銀行主動降低貸款利率。
“數智農擔”改變傳統的銀擔合作模式。河南農擔公司在與銀行的合作中,隨著業務辦理效率和大數據風控能力的顯著提升,目前河南農擔公司與合作銀行全部實現大數據風控前置,極大節約了銀行前期項目盡調和風險防控成本,銀行主動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銀行貸款利率。刁玉新舉例表示,公司聯合網商銀行、建設銀行等開發的“豫農E擔”“豫建農擔貸”等純信用線上產品,實現擔保貸款3分鐘申請、1秒鐘放款、0人工干預,已累計發放擔保貸款29.33億元。
這只是該公司數字化建設的冰山一角。
近日,河南農擔公司與華為云共同組建團隊、共同建設的“湖倉一體”企業級數據平臺順利投入運行,標志著河南農擔公司高效智能金融數據體系建設已初具規模,金融業務數據核心初步形成,“云、數、智三位一體”加速融合。“湖倉一體”數據底座項目的成功落地,大大提升了業務智能化、決策精準化水平,為智慧農擔建設提供了關鍵的驅動力。
據了解,河南農擔公司自主開發建設的大數據管理云平臺等22個系統,獲得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并申請模型、算法、數據標準等多項發明專利;大數據管理云平臺等3個系統實現與華為鯤鵬架構、歐拉操作系統的兼容性認證,并正式加入華為“鯤鵬展翅伙伴計劃”,共同構建開放、多元、架構包容的軟件生態體系。
在創新驅動戰略指引下,河南農擔公司數字金融應用能力已經成為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中成為領跑者。2022年,河南農擔公司風險管理水平在全國農擔體系中被評定為最高級“A級”,綜合排名位居33家省級農擔公司第一。
堅持黨建引領
創新“黨建+擔保”服務模式
黨建引領筑起業務發展的堅實堡壘。
刁玉新告訴大河財立方記者,作為專注于服務“三農”、助力全面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金融豫軍”,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河南農擔公司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三農”融資難題解決,創新“黨建+擔保”服務模式。
據了解,河南農擔公司正探索以村黨支部、村兩委領辦農民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為抓手,堅持黨組織優勢與金融杠桿力量有機融合,堅持政府信用與金融創新工具有序轉換,發揮“金融顧問”和“產業顧問”作用。通過與村黨支部結對共建、整村授信、業務宣介等,促進各級黨組織同心協力,最終聚匯在村黨支部、村委會和集體經濟組織,從體制機制的系統創新入手,構建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和集體經濟銜接小農的微觀機制,形成黨政經三位一體的“紅色引擎”,賦能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推動金融幫扶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全面激發村級集體經濟活力,實現集體經濟、農民收入“雙增強”。
“開展主題教育的目的在于運用,就是要在以學促干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我們要把‘抬頭看’的理論高度轉化為‘埋頭干’的實踐深度,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在著力破解‘三農’融資難題的過程中檢驗成效,努力創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刁玉新說。
刁玉新表示,河南農擔公司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聚焦服務農業、服務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政策性定位,以新型“政銀擔”模式推廣和“數智農擔”建設為兩大抓手,面向新時代、運用“新科技”、打造“新金融”,用科技重塑擔保服務模式,全力助推鄉村振興,著力打造一流省級農擔公司,在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中貢獻農擔力量。
責編:陳玉堯 | 審校:李金雨 | 審核:李震 | 監制:萬軍偉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1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
頭條 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