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期,權益類銀行理財大面積破凈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處于存續期的權益類產品僅為30只,剔除7月7日開始運作的6只外,僅剩24只,而這24只中有19只破凈(凈值低于1元),占比高達79%,單只最高虧損49%,部分產品更是常年處于破凈狀態。
出現上述現象,固然與近兩年資本市場波動加劇等客觀因素有關,但也反映出,銀行理財的權益投資能力有待提升,匹配權益投資的體制機制亟待優化。
首先,銀行理財機構有提升權益投資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在利率走低的環境下,固收類資產價格有下行壓力,單一類型資產的投資回報率難以有效滿足投資者要求,多資產配置策略是獲取較高收益的重要方式,而提升權益資產投研能力并增配權益資產是獲取超額收益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當前存款有“搬家”至銀行理財的趨勢,提升權益資產投資能力,有助于銀行理財機構提升客戶黏性,實現差異化競爭。
其次,提升權益投資能力是轉變經營模式的重要抓手。凈值化后,銀行理財機構亟須從資金池模式轉變為類公募基金模式,但理財機構受母行“基因”的影響,擅長于投資債券、非標等相對低風險的資產,不善于投資權益資產,難以在不同資管機構同臺競技的市場格局下形成競爭力。因此,銀行理財機構要加快補齊權益市場投資能力這一短板。
再者,提升權益投資能力倒逼理財機構破除固有的體制機制弊病。銀行理財子公司脫胎于母行,權益投資人才匱乏,獎勵及考核機制的彈性不足,難以吸引優秀的權益市場投研人才加入。而銀行理財機構要想提升權益投資能力,勢必需要參考、對標資管市場上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的體制機制,提升獎勵彈性和市場化程度,吸引更多權益投研人才。
實際上,現行監管規則對理財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已沒有制度障礙,監管部門此前也多次鼓勵銀行理財機構提高權益類產品比重。但囿于投研能力較弱等因素,銀行理財機構對權益類產品的發行和權益投資一直較為謹慎。筆者相信,未來隨著銀行理財機構持續夯實權益市場投研能力,權益類銀行理財有望進一步增厚投資者收益,并為權益市場帶來源源不斷的增量資金。
(蘇向杲)
責編:王時丹 | 審校:張翼鵬 | 審核:李震 | 監制:萬軍偉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