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楊薩】臨近6月末,A股各家銀行2022年度分紅情況如何?
大河財立方記者梳理,截至6月29日,已有20家A股上市銀行派發2022年度現金紅利,合計派息金額748.74億元,多家銀行分紅比例超過30%,部分銀行股息率超7%。
(資料圖)
當前,在理財和投資收益不理想的情況下,高派息率的銀行股吸引了不少投資者。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接受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股與理財產品是兩種不同的金融產品,前者屬于權益資產,從底層資產及經驗看,權益資產市場波動高于理財產品,投資者應該客觀看待二者之間的差異。
“真金白銀”回饋股東
國有大行超4000億元分紅即將落地
從A股上市銀行的分紅計劃來看,盡管行業普遍面臨盈利增長放緩和資本補充壓力,但多數銀行披露的擬現金分紅總額依然十分可觀,部分銀行分紅金額再創新高。
5月10日,瑞豐銀行以2.26億元的現金分紅率先開啟了A股銀行2022年度“分紅季”。本周,民生銀行、上海銀行、滬農商行、蘇農銀行、渝農商行5家銀行共計派發現金紅利217.39億元。
從已實施分紅方案的銀行來看,興業銀行現金分紅規模位居榜首,分紅金額高達246.8億元。華夏銀行、平安銀行、南京銀行、上海銀行的現金分紅總額均超50億元。瑞豐銀行、張家港行、紫金銀行、江陰銀行、蘇農商行的現金分紅金額均低于5億元。
針對不同銀行分紅規模差異較大的情況,周茂華認為,可能與近幾年國內復雜宏觀經濟環境有關,少數銀行經營和盈利壓力有所增大,復雜宏觀環境、區域經濟復蘇不平衡及銀行間差異,個別銀行出現盈利波動和分化屬于正常現象。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建議,銀行分紅最好量力而為。一些發展經營管理壓力比較大、資產質量相對一般的銀行應該降低分紅比例,甚至不分紅,將盈利用于補充資本,增強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作為分紅大戶,國有大行超4000億元分紅也即將落地,上市銀行分紅將迎來高峰。
6月27日,交通銀行舉行2022年度股東大會,通過了2022年年度利潤分配方案,將于7月11日發放277億元現金股利,這是交通銀行史上最豐厚的一次利潤分配方案。根據方案,以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普通股總股本742.63億股為基數,向公司登記在冊的A股股東和H股股東,每股分配現金股利人民幣0.373元(含稅),共分配現金股利人民幣277億元,占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的比例為32.72%。
據2022年報利潤分配預案,工商銀行以1081.69億元的擬分紅金額位居首位,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緊隨其后,擬分紅金額分別為972.54億元、777.66億元和682.98億元。郵儲銀行擬派發現金總額255.74億元。
“銀行持續分紅,且超過千億元,反映銀行盈利能力強,股東也實實在在分享了銀行發展紅利。”周茂華稱,盡管部分銀行補充資本壓力仍大,但分紅也體現銀行對投資者負責,并給予積極回報。
理財收益率不如股息率?
專家:股息率受多方因素影響,投資者應理性看待
現金分紅作為上市公司“真金白銀”回饋股東的主要方式之一,銀行的高現金分紅比例和高股息率受到不少投資者的青睞。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銀行之間的分紅比例和股息率仍存在較大差距。
具體來看,已實施分紅方案的銀行中,浙商銀行、民生銀行、蘇州銀行等6家銀行的現金分紅比例均超30%。瑞豐銀行、貴陽銀行、平安銀行的分紅比例不足20%。
“從根本上說,銀行分紅多少會受到業績增長、行業周期與分紅習慣等因素影響。”董希淼認為,當銀行業績增長較快、銀行業處于上升周期時,提高分紅比例有助于提升對股東和投資者的回報,增強銀行股的吸引力,提高投資者的信心。但當銀行業處于下行周期時,部分業績增長不佳、資本充足率較低的銀行不應該實施大比例分紅,反之應適當控制分紅比例,將更多利潤留存用于補充資本,增強穩健發展的能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除了現金分紅比例,銀行股息率也備受投資者關注。已實施分紅方案的銀行中,華夏銀行、浙商銀行的股息率分別達7.38%、7.14%,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上海銀行的股息率均超過6%。
目前,很多上市銀行股息率已經超越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年)》,2022年各月度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2.09%。尤其是去年股債雙殺以及理財凈值化轉型全面落地的背景下,不少投資者認為當下買理財不如買銀行股。
對此,周茂華表示,投資者應當客觀看待二者之間的差異,股票股息率與銀行理財收益率分屬兩種不同金融資產投資收益。從波動看,上市公司股票波動明顯高于多數理財產品收益率,因股票屬于風險資產,股息率受公司股價、公司股利等因素影響,且股票投資與入市時機有關。
不可忽視的是,高股息率通常意味著公司的財務負擔加重。當前,行業普遍面臨凈息差進一步收窄的壓力下,銀行應該如何平衡自身發展和股東回報?
“近年來,銀行凈息差收窄較快與宏觀經濟環境波動有關,隨著經濟穩步復蘇,企業盈利和融資需求改善,凈息差壓力有望緩解。”周茂華表示,從中長期看,銀行應對凈息差壓力,還是需要不斷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提升經營效率,更好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發展輕資本業務,促進更多活期存款沉淀,穩步提升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降低低收益資產占比,拓寬利潤來源等。
責編:劉安琪 | 審校:陳筱娟 | 審核:李震 | 監制:萬軍偉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9
頭條 23-06-28
頭條 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