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春波
(資料圖片)
日前,一份昆山市住建局通報當地兩家房地產開發企業違規行為的文件引發熱議,起因是當地兩家房企旗下項目銷售擅自大幅度降價銷售。
當地住建局認為,擅自大幅降價行為擾亂了房地產市場正常秩序,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不僅兩家房企被要求立即整改,其“不良行為”也將計入年度誠信檔案。
昆山市住建局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舉是為了維護房地產市場穩定。但是反過來說,房企遲遲不降價,樓市就自動穩定了嗎?不允許房企自行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行決定銷售價格,對地產行業真的有利嗎?現實情況可能并非如此。
從公開的數據來看,目前國內樓市表現仍難言樂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商品房銷售面積2994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1.4%。與之相對應,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25974億元,同比下降5.8%;其中,住宅投資19767億元,下降4.1%。整個房地產行業景氣水平依然較低。
此前,盡管國家出臺了不少支持政策,從企業端降低房企發展和融資壓力,從消費端降低消費者購房成本,但從消費端和投資端的數據來看,相關政策的市場效果并不顯著。5月4日至5月5日兩個交易日,又有超過10家上市房企戴帽。
這意味著,如果行業下游消費遲遲無法升溫,從金融機構流入房地產行業的資金,將無法順暢地流動起來,金融借款帶來的成本,可能將成房地產行業的新“枷鎖”,而所謂的地產行業金融寬松政策,也可能會變身成為醞釀地產行業新危機的“養料”。
此外,在目前限制房企售價自主性的背景下,地產供需機制事實上已經發生扭曲,不僅房企加速實現庫存去化變現回收資金的希望難以如期如愿,消費者想以預期價格買到理想房子的目標可能也無法實現,國家相關機構更難以有效掌握房地產市場真實的供需情況,進而導致相關政策制定與現實需求“兩張皮”的情形。
如何讓樓市回歸市場,將成為有效激活購房消費的關鍵,也將成為有序釋放地產行業壓力和實現房企、金融機構和消費者多方共贏的“公約數”。在目前樓市相關金融政策機制邊際效用較小的背景下,打開對房地產行業銷售價格的政策限制,將有助于加速實現樓市供需的精準匹配,并有望成為政策機構、金融機構和房企的新共識。
畢竟,只有樓市的庫存賣出去,房企才能真正收回資金,進而煥發企業的造血能力,確保企業穩定發展和金融機構借款安全,并拉動家電、建材以及其他更多領域需求的回升,助推穩就業和穩發展預期。
基于此,筆者建議,國內房地產監管部門應主動放開對房企價格行為的限制,讓價格“無形之手”成為調節房地產市場供需的核心力量,進而促進房地產行業上下游高效流動,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系統支撐區域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責編:陶紀燕 | 審校:陳筱娟 | 審核:李震 | 監制:萬軍偉
頭條 23-05-13
頭條 23-05-13
頭條 23-05-13
頭條 23-05-13
頭條 23-05-13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