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丨洛陽,到底是座怎樣的城市?
洛陽有山水畫卷星羅棋布,有巍峨城墻千年守望,也有玉樓金闕拂衣裳的詩酒趁年華和青磚黛瓦里的煙火人家。
如果寫洛陽,就不能只寫洛陽。要寫流光溢彩的隋唐城“一夜魚龍舞”、“星橋鐵鎖開”的盛唐幻夜,寫滿街鮮衣華裾的少年帶你穿越千年的邀約,要寫一口解鄉愁的牛肉湯,寫街邊擼串的姑娘,寫四月滿城牡丹花香,寫大街小巷人來人往,寫日落斜陽青年匆忙……
(相關資料圖)
漢魏文章半洛陽。自即日起,大河財立方聯合洛陽市作家協會推出“洛陽作家寫洛陽”專題,讓我們隨洛陽作家的文字一起神游洛陽城。
春染新綠,嫩柳如煙,洛陽市金融作家協會一行來到漢魏洛陽故城國家遺址保護區。遺址區內,田野靜謐,麥苗青青,巨大的夯土城墻巍然矗立,颯颯清寒中,城墻上泛青的黃草隨風輕搖。一眼望不到頭的遺址公園,空曠寂寞,“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歷史滄桑感一下子涌上心頭。“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這些詩句應景而出,站在腳下土地上,千年九朝古都歷史榮辱撲面而來。抬步輕輕走進遺址展示廳,在講解員專業的敘述中拉開了此次采風的序幕……
漢魏洛陽故城地處伊洛平原中心地區,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是位于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核心地區的重要古都遺址,是我國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始建于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相繼為都,至唐初廢棄,前后達1500年之久,其作為都城時間就長達600年。上承周漢文明,下啟隋唐盛世,歷經中國古代歷史社會變改、民族融合、東西文化交流,在中華民族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站在演示盤前,眼前的北魏洛陽城規模恢宏壯觀,聽著講述,不由的為河洛大地上曾經創造的歷史輝煌而自豪。漢魏洛陽城的城市規模在北魏達到最大,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面積近100平方公里,是西漢長安城的2.6倍、隋唐長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大9倍,比公元前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8.2倍。這一連串數據對比,對漢魏洛陽故城有了更直觀的形象了解。
走出展廳,東行不遠來到漢魏故城金村核心遺址,順著講解員手指方向,約40米寬的銅駝大街向南延伸,目光所及,竟有些迷離。嵩岳巍巍,煙樹云天,穿越歷史時間軸線,向南跨過洛河,仿佛看到城垣、宮殿、衙署、苑囿、佛寺、靈臺、太學、辟雍、圜丘,每一幀畫面都包含著中華文明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文化信息,河洛文明熠熠生輝,為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塊熱土感到由衷的驕傲自豪。
首先來到了漢魏洛陽故城的宮城正門——閶闔門。介紹說閶闔門是迄今為止發掘所見的最早的宮城門闕。閶闔門與宮城正殿太極殿、都城正門宣陽門構成了魏晉以及北魏洛陽城的南北軸線,顯示我國古代都城具有了中軸線的規劃思想,開創了一種嶄新的“建中立極”都城形制。
“建中立極”一詞源自《郊廟歌辭·梁太廟樂舞辭·登歌》:“於赫我皇,建中立極”。這句話說的是登帝位、秉國政,建立中正之道,樹立最高的準則。漢魏洛陽故城“建中立極”的都城形制,彰顯了統治者皇權居中的治國思想。自曹魏始創立了以太極殿為核心的建中立極的單一宮城形制,這種都城形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多座都城中得以延續,對隋唐以后都城宮城正殿居中和規整的中軸線與里坊布局具有重要的影響,不僅直接為隋、唐所沿襲,更為其后的宋、元、明、清所繼承,在中華文化的輻射效應下,漢魏洛陽故城都城形制的影響甚至進一步擴展到整個東亞地區。太極殿,魏晉南北朝時期漢魏洛陽城宮城正殿,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宮城正殿,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正殿,始建于曹魏時期魏明帝。
魏明帝為何修建這座宮城?“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漢之間攻伐征戰暫時停止,戰事趨于緩和,社會處于相對安定,為魏明帝修建漢魏故城太極殿提供了條件。公元235年,魏明帝曹睿在京師洛陽大興土木,起太極、昭陽諸殿……以示國家的太平景象。”太極殿是皇帝舉行大朝會等重要禮儀活動的主殿,殿前庭中有魏明帝時鑄作的高達二十四丈的銅龍、銅鳳,十分奇偉。這些殿堂建有四門和廊橋圍繞而成的巨大宮院,太極殿前銅駝大街成為標志性的宮城中軸線。至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北魏洛陽故城形制迎來了一次重大演變,出現了由外郭城、內城與宮城組成的三道城圈。此時的北魏洛陽故城是一座著名的國際都城,北魏王朝在城南洛水與伊水間的“四通市”南建“四夷里”“四夷館”,以接待和安排西域胡人和異國商人。《洛陽伽藍記》記載“自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至于大秦(羅馬帝國)百國千城,莫不歡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歸附三年以后,賜宅定居“四夷里”。講解員說到這里,同行文友喊道“中國綠卡”!
一路走來,端門遺址、止車門遺址、排水溝等實物遺址的實景參觀更引起大家對當年皇家工程的壯麗精巧唏噓不已。漢魏故城至北魏孝宣武帝時宮城規模達到鼎盛。北魏楊衒之著的《洛陽伽藍記》中記載“洛陽城門皆兩重,去地百尺”、“朱闕雙立”、“巍峨宏麗”。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從平成(大同))遷都洛陽,北魏沿用洛陽舊都,視為延續中原正統。遷都后,孝文帝大規模興建佛寺,城內佛寺遍布“於是招提櫛比,寶塔羅駢,爭寫天上之姿,竟攀山中之影,金剎與靈臺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最大的皇家寺院永寧寺選址于銅駝街(御道)西側南,毗鄰都城中軸,位置得天獨厚。講解說到:真正讓永寧寺名傳千古的是塔院中央的九級浮屠——永寧寺塔。“舉高九十丈,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十六年后,木塔雷擊倒坍。講解員不無惋惜說到:火從八層燒起,三個月不滅。“百姓道俗,咸來觀火,悲哀之聲,振動京邑。”《洛陽伽藍記》
公元534年。享國祚148年的北魏走向了終點,飽經風霜的漢魏故城終也毀于兵荒馬亂。荒煙衰草,不復繁華,淪為一片廢墟。
站在“西晉客家先民南遷出發地”紀念碑前,一起合影拍照,一個多小時的參觀,路程不長,卻走的心情略顯苦澀。兵燹戰亂,繁華不在,流離失所,“衣冠南渡”。中原遺老出大谷關,一路向南,一步一回首,一步一淚流,走向八閩,開墾拓荒,散枝開花,繁衍生息,成為了“客家人”......
參觀完漢魏洛陽故城國家遺址,我想:最大的意義不在于懷念曾經輝煌無比的歷史建筑復原帶來的盛世感慨,也不在于從遺址公園“客家南遷”碑前闡發“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朝代興廢之感嘆,考察遺址,最大的收獲——我們將中華文明看作黃河,中華文明探源不僅要探尋這條河的源頭,更要探尋這條河的涓涓細流是如何形成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正如水庫一般,多元的文化在此匯聚,形成了具有獨特且強大生命力與創造力的浪潮,這股浪潮正是我們要挖掘的重點。漢魏洛陽故城處于從秦漢帝國到隋唐帝國的朝代之間,中華民族因為游牧民族的不斷內遷產生了巨大的融合,文化和民族的融合帶來了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發展。可以說,漢魏洛陽故城見證了中國文化的多元融合,見證了中華文明如何從東亞輻射到整個歐亞大陸。以此發軔,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實現偉大民族復興,使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東方古國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
返回途中,回望漢魏洛陽故城核心遺址上星羅棋布的夯土堆,想象曾經的宮城富麗壯觀,感慨萬端:闕樓渺渺隱嵩岳,臺榭連連入復迷。九層佛塔九重池,千年絲路千乘騎。龍旗掩月鎮紫微,銅駝胡夷布皇幾。建中立極漢魏城,閶闔天門耀帝京。
中華盛世,漢魏洛陽故城國家遺址必將迎來盛世新氣象!
作者簡介:馬向陽,農行洛陽分行干部,洛陽市作家協會會員,洛陽市金融作家學會副秘書長。
責編:王時丹 | 審校:張翼鵬 | 審核:李震 | 監制:萬軍偉
頭條 23-05-01
頭條 23-05-01
頭條 23-05-01
頭條 23-05-01
頭條 23-05-01
頭條 23-05-01
頭條 23-05-01
頭條 23-05-01
頭條 23-05-01
頭條 23-05-01
頭條 23-05-01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